05

民间传说与历史真相交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张娘娘 2020年10月23日

本报记者 杨金丽

从沧州沿运河迤逦北行,到了余庆屯,骤然间,运河变得疏朗起来。这里是兴济运河公园的最南端。从这里往北,依次可以看到神堤祠、乾宁驿、范桥渡……每一个古迹都有历史与传说,各种传说中最有名的,还是明代弘治皇帝的张皇后,当地人俗称张娘娘。

最近兴济的几处考古发现,都与张娘娘有关。大运河真是神奇,它既赋予了张娘娘神话色彩般通俗易懂的民间传说,又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保存下一件件文物,以作历史的见证。传说、故事、史实交织下的张娘娘,更多了一份神秘而迷人的色彩。

这是大运河畔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

明朝时兴济张家有个女孩儿,小时又秃又丑。皇家民间选秀,遍寻皇太子梦中“骑龙抱凤”的女孩儿而不得。走到兴济时,发现一个丑女孩儿抱着花冠大公鸡骑在墙头上玩耍,正应了太子的梦境。选秀官员急忙抓住女孩儿,用运河水梳洗打扮一番,女孩儿竟然脱胎换骨,宛如仙女下凡,于是进宫当了娘娘。

这个传说,随着运河水一路北上南下,“骑龙抱凤”的张娘娘,反倒胜过历史中真实的张皇后。

沿着运河走进兴济镇,镇上有家照相馆,走进里间屋,一幅画像挂在正面墙上。主人张财源说:“这就是张皇后,我是张皇后弟弟张鹤龄的后人。”

画像是当地农民画家陈金生照着家谱上的一张小照片画的。照片已不清晰,陈金生妙笔生花,让张皇后的形象得以重现。兴济博物馆内所塑的张皇后雕像,就是根据这幅画像雕塑而成。

今年70岁的李宝珺小时候曾见过张娘娘画像。他说,画像一大一小,共两张。印象最深的是大幅的那张,约1.5米高,张娘娘着皇后服,端坐在车辇里,形象逼真。可惜,画像后来被毁,真迹难觅。

随着研究的深入,张财源发现,美国圣迭戈艺术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幅《张皇后箓牒图卷》,记录的是张皇后参加授箓,成为道教上仙玄君的故事。这是明弘治六年的彩绘,画卷人物众多,非常精美,张皇后形象饱满生动。张皇后信奉道教,崇真宫是道教宫观,这幅画像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为什么弘治帝要为皇后在家乡兴建崇真宫。

兴济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就是藏于后院的几通汉白玉石碑,其中就包括刚刚出土的龙纹石碑。这几通石碑,字迹清雅,古韵悠长,刻有盘龙纹,虽历风沐雨,却难掩华贵之气。

这些石碑给在大运河畔广为流传却亦真亦幻的张娘娘,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还原了其本来面目。

明代,正是大运河漕运兴盛时期。那时节,运河之上,商贾往来,帆樯云集,橹桨过处,波涟翻腾。明代史上一段重要的进程,就折射在这长河波涟中。

事情要从明成化皇帝朱见深说起。

经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元气大损。后来英宗复位,屠杀于谦等名臣,帝位传到成化皇帝朱见深手里的时候,已经无可遏制地走下坡路了。他对万贵妃宠爱无度,这个万氏女子大玩手腕,荼毒后妃与小皇子,搞得后宫人人战战兢兢。朱祐樘就在这时出生了。人们小心翼翼地保守着秘密,直至他长成少年,胎毛及地,才第一次见到父亲朱见深,并被立为太子。万贵妃处心积虑几次加害,都被朱祐樘躲过了。成化二十三年二月,他与兴济张氏成婚。

明朝规定,历代皇后须来自平民家庭。所谓的平民,并不是民间故事里的布衣白丁。史书记载,张氏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早年以乡贡入太学,为监生,曾任督都同知、都转运使佐官。这样一个书香官宦之家,正符合皇家选后标准。

张氏成为太子妃半年后,朱见深伤心于万贵妃的离去而撒手人寰。朱祐樘登基称帝,张氏成为皇后。朱祐樘与张氏患难夫妻,彼此情深,朱祐樘在位18年一直没有再娶,直到生命终了。

弘治皇帝与张皇后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兴济博物馆内珍藏的几通明代石碑,就是最好的证明。

张皇后的父亲张峦去世后,皇帝以超高规格将其葬在北京香山。皇后思念父亲及先祖,伤心难过,写下祭文。皇帝发现后也写下祭文,留下“弘治皇帝及皇后御赐祭文谕”的石碑。皇帝心思细密,不仅考虑到张皇后父亲坟茔所在地香山,还想到了张氏祖先葬在兴济,专门派太监到兴济祭奠。

这是弘治八年五月的事。

3年后,也就是弘治十一年,弘治皇帝又命太监会同当地省部级官员为皇后的先祖们在兴济修建坟茔,其凡例和规模与葬在香山的张峦大致相同。张氏兴济先茔一共修了13个月,规格当然是国字号的。修建完成后,皇帝写下洋洋洒洒近600字长文,又做了一首112字的长诗,来记述这件事。这就是“弘治皇帝御制太保昌国公先茔之碑”。

与此同时,皇帝还在张峦兴济旧宅东侧修建崇真宫,“规模宏丽,冠绝一时”。新出土的龙纹石碑可作证明……

对皇后的祖先都如此优厚,可见弘治皇帝与张皇后感情之深。有人说,弘治是史上最深情的皇帝,为了妻子而天下无妃。

在2000多年封建帝王史上,一生只爱一人的,可谓凤毛麟角;只娶一妻的,只有弘治帝做到了。朱祐樘是明代的中兴之主。因为童年历经磨难,他身体不好,却勤于政事,提倡直言进谏,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弘治一朝惩治腐败,铲除奸佞,任贤使能,吏治清明,与民休养,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学家称为“弘治中兴”。

自从17岁嫁入皇室,就注定了张皇后与明朝的历史紧密相连。

弘治皇帝驾崩后,他们的儿子正德继位。正德帝在位16年,他驾崩后,此时已身为太后的张氏,与内阁大学士杨廷和议定由嘉靖皇帝继位。嘉靖帝继位不久,即发生“大礼议事件”,朝廷震动,多少高官名士纷纷被关押、流放。皇帝如此薄恩寡义,生活在险象环生的后宫,张皇后仍能安然处之。嘉靖二十年,张氏溘然长逝,走完71岁的生命。

从17岁到71岁,张皇后在后宫54年,身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是一位颇具传奇性的人物。明代264年,她一人就经历了五分之一。她赢得了帝王真爱,也经历了宫闱秘事、政治铁腕、风云诡谲、暮年的凉薄寡情。有人评价她:为弘治皇后18年,聪惠淑婉,不干预外政;为正德皇太后16年,慈教明敏,果于任事;为嘉靖皇太后、皇伯母20年,谦虚自安,知时明理。

张皇后到底叫什么?张财源说,历史中的张皇后有姓无名,除了生命中的至亲外,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弘治皇帝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唯有二人,一是妻子,一是儿子。晚年深宫寂寞的张皇后,回首往事,记忆最深的,也是与弘治帝长达18年的相爱相守吧!

张娘娘去世不久,一个繁花烂漫、帆影憧憧的春日,诗人归有光沿运河过兴济,感念往事,写下诗句:“河水迢迢去路赊,春风不住捉飞花。行人共说前朝事,指点当时戚畹家。”

转眼间,又是500多年。深秋,夕阳西下,老人们坐在运河边,数说着龙窝、娘娘河、娘娘宫、娘娘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