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张 进
走在中捷友谊农场宽阔的马路上,看着周围高楼林立、人来人往,突发奇想,数年前这里是怎样的模样?
有人说,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最快的方式就是走进当地的博物馆。按捺不住好奇心,走,去中捷斯友谊博物馆探个究竟!
一进博物馆,“艰苦创业,勤俭办场”8个大字,仿佛一下撞到了心口,尤其是“艰苦”“勤俭”这几个字,前辈们用了多少汗水才换来如今的幸福,脚步快了,也重了。
“咦,这是汉武帝?”看来,博物馆的讲述,要从历史开始。原来,在2000年前,汉武帝就曾驻足这里观海求仙,还建了武帝台,心中小声道:“看来,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块风水宝地。”照片中,武帝台已不复往日神采,只留下古老的传说,让人们细细寻味。
走过历史区,一张黑白照片映入眼帘。照片中,大片荒凉的土地,草丛稀稀落落,照片的左下角,一个不着衣裳的小男孩用力地薅着芦苇。照片一侧的民谣,更让人感叹环境的荒凉与生活的疾苦:“凄凉荒芜一大片,洼大村稀人少见;地多无法种,水多不能用;聚土匪,产蝗虫,劳苦民众世世穷。”转身,一个实景沙盘跃入眼前,除了劳作的人,便是一片只有零星草丛的沙土,站在面前,真实如“穿越”般,好似下一刻,风沙就能迷了眼。
看着眼前,想着现在,心中的疑问越发强烈,是什么让中捷友谊农场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博物馆果然“心思细腻”,容不得问题在心中停留,没走几步,就到了“答案区”,也是中捷斯友谊的见证区。
“1956年,捷克斯洛伐克赠送给我国可耕种7000公顷土地的全套农业机械,共33种、671台件,全部拨给正在建设的黄骅国营农场,筹建中捷友谊农场,并派8名专家前来指导。”博物馆里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一个个活脱脱的塑像,让人身临其境。
转身,看,专家和技术人员围在拖拉机前的笑脸;看,技术人员盯着机械那认真的神情;看,他们正趴在拖拉机下修车;看,他们乖如小学生似地坐在地上听课……墙上展示的一张张照片,似乎让那段奋斗岁月一下活跃在眼前。
走着走着,“这是?”眼前出现了几个大家伙,“拖拉机?”有人问道。果真是,大大的轮胎,高高的座椅,一步登上去还真有点儿困难。没想到,博物馆竟然把当年受赠的拖拉机也“请”了过来。虽然车身已经清理,但上面的泥土、斑驳依然清晰可见。或许,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中捷斯友谊的见证。
“不吃苦,不流汗,哪能战胜大自然;吃大苦,流大汗,誓死改变盐碱滩。”走着走着,看到这行字,又看到了窝棚,不由湿了眼眶。窝棚由秸秆编成,如半圆状“扣”在地上,不管寒冬腊月还是五黄六月,冷空气说进就进,炎炎烈日一晒就透。人们白天在外劳作,晚上在这儿休息,日日如此,赶上大风天,还得紧紧地拉着绳索,夜里也不能安眠。啃窝头、喝咸水、趴窝棚、踩荆棘、抬大筐,前辈们用钢筋铁骨和不屈的意志改变了盐碱滩,或许,这便是中捷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吧。
走着,想着,两张中捷友谊农场的全景图出现在眼前,1956年的中捷友谊农场,看着还“一无所有”,过了一年,房屋已然鳞次栉比。
回顾完农场创业史和友谊史,平复下心情,走进民俗厅。展示厅内,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吃穿住行,让大家直呼又穿越了一次。
走出博物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只见博物馆入口的反方向站满了人,一个AI的声音响起:“中捷第一任场长是谁?”又听一个童声欢呼道:“这道题我答对啦!”正纳闷呢,解说员解释说:“那是中捷规划展示馆,刚才是互动项目‘中捷知多少’,里面还有好多科技互动项目呢。”看完历史,马上就能相约未来,赶紧加快步子过去体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