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多方发力助老人 跨越数字鸿沟 □ 本报记者 赵宝梅 2020年12月09日

最近,老年人因无法适应智能手机等现代公共服务工具而发生的案例,引发了全社会关注。如何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沧州各公共服务机构正在努力和尝试。

老年人遭遇“数字障碍”

68岁的张云凌患有冠心病,要经常去医院检查。疫情期间,为了能顺利出入医院,她拥有了人生第一部智能手机,并学着使用微信。尽管女儿给她下载并注册了健康码,但每次进入医院都要“鼓捣”半天。医院里挂号时,服务人员帮她下载了银医联,但每次挂号还是不会操作,最后不得不找人帮忙。

还有一些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缴纳医保、水费、电话费,都要跑很远的路去营业厅办理。

智能化发展到今天,大到社保缴纳、医院挂号等公共服务,小到手机充值、水电缴费等生活服务,都可以在手机APP上进行,这对于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但对不少老人来说,就成为负担——如何下载APP,下载后如何操作,操作中遇到问题怎么办?如果没人在身边指导,许多老年人都“玩不转”,以致身陷“数字障碍”,倍感无助。

行动起来助老人一臂之力

如何助力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沧州各部门一直在努力和尝试。

沧州老年大学开设了智能手机班,教授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手机课堂上,如何微信聊天、手机拍照、微信支付、下载软件、抖音录视频等内容深受老年人喜爱。大家热情高涨,不少老年人掌握了技能,手机玩得很溜,出门在外也不会因“智能”而尴尬。

沧州图书馆也开展了全民e时代活动,针对老年人群进行电子产品培训,开设电脑入门、管理电脑中资源、打字、上网、美图、如何使用QQ和微信等课程,一年线下举办24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图书馆通过线上教学,教会很多老人使用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

而在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帮助老年人克服智能手机难题,也成了一项服务内容。市中心医院的电子挂号、缴费处,都有服务人员,帮助人们尤其是老人进行网络操作。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大厅里,多个职能部门的办事窗口都开辟了现金绿色通道,保障老人顺利办理业务,有的还将表格或单据逐字逐句读给老人听,帮他们核对校验,避免老人蒙受损失。

国家强制解决“痛点”

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种种“痛点”“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案。

比如,针对老人不会使用健康码,要求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为辅助行程证明等替代措施。对于老人不会线上办政务,则要求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应具备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方便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网上办事,医疗、社保等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

对于现金支付遭拒现象,要求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老年人高频消费场所,水电气缴费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行政事业性费用缴纳,应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加大对拒收现金、拒绝银行卡支付等歧视行为的整改整治力度。对于网络挂号复杂的情形,要求医疗机构、相关企业要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

有了各方的努力,相信智能时代,老年人的生活依然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