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行走绿水青山 邂逅诗和远方 2021年01月04日

向而行

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至今,回忆起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的那场“硬仗”,益康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成东,除了这句话,没有过多言语。

作为市生态环境局指定的唯一一家医废处理企业,“我们必须无条件地守好这道关口。”1月23日,公司接到上级指令,立即启动紧急预案,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防控“硬仗”拉开帷幕。

单独包装、单独运输、优先处置……为了彻底消灭病菌,医废收集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所有防护用品要一并处理,决不允许二次使用。

为保障疫情期间医废日产日清,每天,员工们顾不上吃饭与休息,但大家毫无怨言,千言万语融于一句话:“再苦再累也值了。”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许多这样默默无闻的“逆行者”。

环卫工人放下扫把,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喷雾器,走街串巷对垃圾桶进行消杀,“用一人累,换来万家安,这汗出得值!”空旷的街巷中,那负重前行的身影,好美!

环保一线工作人员深入医院核查医废收集、贮存、转运的各个环节,“当兵扛枪为打仗,咱搞执法也是兵,这时候不冲啥时候冲?”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彰显着“铁军”风采。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感谢有你,负重前行的逆行者!

护家园

保护生态 你我携手

不是照顾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内受伤的鸟,就是奔波于救助鸟的途中,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孟德荣看似有些“不务正业”。但他心有执念:“以踏遍乡野的足迹,唤醒人们的爱鸟护鸟意识。”

没有车的日子,孟德荣下乡救鸟费尽周折。坐公交到了县城,他还得再雇三马车、摩托车往村里赶。

钱攒够了,他第一个念头就是买车,“不让鸟跟着我受罪了。”原来,还是为了鸟。

2020年年初,孟德荣换了辆新座驾——一辆宽敞的SUV。“给鸟改善改善条件。”他表面上这么说,不是万不得已,他哪舍得换?

能把鸟的各种伤治好,是孟德荣最大的心愿。然而,这太不现实了。“头天大鸨状态还不错,第二天一开门,它直挺挺地躺在你面前。”这场景,如同噩梦般,让孟德荣备受折磨。但电话铃声一响,他又打起精神出发了。

去海兴一村庄救助鹤,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守在旁边,谁劝也不挪开。见到孟德荣,她起身第一句话说:“孟老师,你来了,鹤就有救了。”

一位献县农民在地里发现一只受伤大鸨,立即给孟德荣打电话:“俺发现的这只鸟,和墙上贴的报纸报道的你救的那只鸟长得一样,俺断定这是国家级保护动物。”

如今,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鸟、保护鸟。

在任丘市,有一群“热心肠”,发现受伤的鸟儿,主动当“临时保姆”;渤海新区王福生,3年来,每天义务在贝壳湖公园喂鸟。别人问他图啥,他笑笑回答:“鸟儿守护着人类家园,咱就该好好待它们。”

爱自然,自然更好。希望你我共同接过接力棒,将生态理念传递下去。

态修复

昔日“疤痕” 如今乐园

寒冬时节,沧州印象·大运河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的智能温室中,流水潺潺、空气温润,如同江南小镇。

一人多高的西红柿,单棵产量竟能达1000公斤,是蔬菜界的“巨无霸”。

雾培、水培、植物工厂……这儿的植物生长完全被智能系统控制,植物渴了系统自动喂水,饿了自动补给营养,农业越来越有科技范了。

如今,大运河畔这座沉寂20多年的废砖窑复“燃”了。运河花海,用不同颜色的花标注清风楼、文庙、铁狮子等微缩景观,让人直观了解这儿的文化背景和区域优势;古枣林收集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近百棵,唤起人们的甜蜜回忆;旧址的树木被登记编号保留下来;坑塘岸边打造亲水平台……小尺度、融自然、留乡愁,废砖窑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

在河间市区,几处废坑塘“长”成城市绿肺;肃宁县废坑塘变水库,一泓碧波滋润了田园,更流进百姓心田。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新赋予废弃地新的活力和内涵,城市的一处处“疤痕”,如今成了休闲乐园。

河神韵

“一线多珠” 风姿绰约

冬日,景色萧瑟,大运河(沧县段)和捷地减河生态文化带仍游客不断。

走进御碑苑,徜徉在碑林间,一景一物让人顿生幽思。

与御碑苑遥相呼应,静默在津浦铁路旁的捷地炮楼,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一段惨痛的历史。

行走在减河商业步行街,青砖黛瓦,屋舍俨然。2020年,大运河(沧县段)和捷地减河生态文化带改造提升被列为市旅发大会分会场,沧县捷地回族乡以大运河为主线,以捷地减河为依托,打造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旅游带、特色产业带“两河·四带”新格局。

风吹过,记忆流淌,消逝了桨声帆影,迎来车水马龙。待来年春到,两河水清岸绿,花海缤纷灿烂,桃花枝头炫芳,大运河(沧县段)和捷地减河生态文化带将以新的风姿,延续大运河的千年神韵。

在青县流河镇,中古红木文化小镇传承传统文化精粹,让延续千年的红木产业,绽放新的风采,成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中一颗耀眼明珠。

为了让运河文化“活起来”,运河景观“靓起来”,吴桥县依托大运河原有生态,巧妙利用河道蜿蜒曲折的特点,在“耳廓”上打造了运河公园。漫步曲径,聆听千年运河的历史回声;乘船悠游河中,人随船走,景随船移……为让大运河绽放异彩,运河公园规划仍在不断完善。

大运河不仅是沧州人的情感纽带,还是沧州人的文化源泉和记忆符号,随着运河沿岸生态环境的改善,“一线多珠”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正在成为一幅美丽的风景,一首流动的诗。

村旅游

美了环境 乐了老乡

室外寒气逼人,位于青县曹寺乡张广王村的广旺农庄温室内,却温暖如春。

这边温室中,红彤彤的草莓在绿叶中若隐若现,跟游客玩起了藏猫猫;

那边的智能温室里,从南方移居过来的香蕉树、柠檬树、柚子树长势旺盛,让游客直呼“大开眼界”;

海棠园、苹果园、桃花园……农庄的每个大棚,都有洋气的名字。

自从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张广王村便“一炮走红”。2020年,入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小村更加“红得发紫。”从种大棚,到吃旅游饭,大伙儿连连感慨:“种地就是种幸福。”

沧县兴济镇南堤村的千亩涝洼地变稻田,秋风起,稻花香,赏景、摘果、觅乡愁,越来越多游客往这儿奔,小村渐渐出了名。

每年冬枣成熟时,黄骅聚馆村好不热闹。采摘、拍照,再听上段贡枣传说,相约枣林品甜蜜。

融入自然,体验农事,品尝美食……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新潮流,不少乡村把旅游和环境整治有机结合,环境好了,游客来了,老乡乐了。

旅游+”

融合发展 牵手共赢

飞檐翘角坡屋顶,青瓦灰墙木栅栏。走进南皮县刘八里乡双庙村,恬静悠远的画卷徐徐铺展。

踏入张之洞纪念馆,徜徉在历史图片和珍贵文物中,深刻感受到张之洞为中华民族重工业、轻工业及近代军事作出的贡献。

顺着绵延的石路,穿行在古朴的街巷中,外墙上淡黄色的稻草壳,将思绪带回儿时的老屋。墙基上,石板组合拼接,装饰出农家的质朴与粗犷。好奇地推开一户人家的栅栏门,小院里暖阳遍洒,一只猫儿窝在窗边小憩,怡然自得。

几年前,双庙村还是一个基础设施差的贫困村。如今,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的热潮,双庙村以张之洞文化为底蕴,将环境整治与古村落旅游开发相结合,已蝶变为多彩的文旅小镇。

黄骅港煤炭港区以煤污水处理为突破口,造湖植绿,将昔日的垃圾场、荒滩地变成生态景观,今年,黄骅港煤炭港区在全国煤炭港中,率先通过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验收。

在肃宁县,旅游与产业“牵手”,乐器博物馆里,感受中国民族乐器文化的历史渊源;商场变景区,旅游购物双体验;“门店+工厂”,产业园区可以参观游览……一个个产业旅游目的地成了游客新的打卡地。

随着全域旅游热潮的兴起,单一的景点景区很难吸引游客成“留客”。“旅游+文化”“旅游+工业”等融合发展,既能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元素,也能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