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一个让出宅基地 一个主动拆墙头 青县林庄子村上演现代版“六尺巷” 本报记者 郭玉培 本报通讯员 王笑谱 孙一林 2021年02月08日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代大学士张英在调解自家与邻居家矛盾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包含了中华民族谦虚礼让的传统美德,也留下了一段“六尺巷”的美谈。日前,在青县盘古镇林庄子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村民王植怀、王植福主动让出自家宅基地修建村内路,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六尺巷”故事,成为我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的佳话。

林庄子村位于盘古镇政府以南,子牙新河北堤。过去的林庄子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村民们划地而占,不仅影响了邻里关系,也让村庄的整体变得杂乱不堪。

村“两委”换届以来,新任党支部书记代树军,决定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为村民做点事儿。于是,他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工作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同时,他还走家串户,了解村民们关于家乡建设的想法。就这样,一张林庄子村庄规划建设的蓝图,在他心中慢慢铺开。

“不破不立”是一条辩证的法则。要想改变林庄子村的整体面貌,就必须打破现状。于是,代树军多次到镇上,向镇党委、镇政府汇报工作想法,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代树军和村“两委”班子商量,决定先修建一条村内主干道路,打通村内的南北连接线。但村内主干街道两侧全是村民的围挡,直接影响了道路的修建。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代树军带着村“两委”班子逐户走访做工作。白天不行晚上,一次不行多次,从法律法规到家长里短,从修建道路的重要意义到提升人居环境的必要性,他们用真诚和热忱感动着每一名乡亲。

就这样,在村“两委”干部地动员下,大家纷纷把主干街道两侧的违建全部拆除,并把自家门前清理出来。村内主干道完成了,与之相比,两侧几条坑洼不平的狭小土路就显得格格不入。“说白了,有的甚至只能算条污水沟,走起来往往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代树军说,为了改善通行不畅的状况,结合盘古镇人居环境整治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活动的不断深入,林庄子村申请实施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将原先1.5米宽的道路拓宽至3米,必然会涉及村民的宅基地,原以为修路工程会阻力重重,没想到却出乎意料的顺利。”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代树军脸上流露出自豪与骄傲。

“修路,我举双手同意!你们每天为村民办好事,我们也为村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在村民王植怀看来,修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仅方便群众出行,更能造福子孙后代。在村干部上门询问民意时,他举双手赞成,当场决定无偿让出自家24平方米的宅基地,用于拓宽道路。“现在大家都在主动挪墙让路,道路宽了,乡亲们出行更方便了!”村民王植福听闻要拓宽道路,也积极响应,无偿拆墙头让路。伴随着阵阵机器轰鸣声,一条长284米、宽3米的水泥路修好了,一条崭新的“六尺巷”在林庄子村诞生了。

心宽了,路宽了,日子也宽了,可村“两委”并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继续谋划着村庄发展的蓝图。工作中,林庄子村积极发挥“支部吹哨、党员报到”的实际作用,形成了“党员包联到户作表率、群众积极参与聚合力”的工作氛围,不管是疫情防控还是村里发展,林庄子村始终把“强党建、促发展、惠民生”作为出发点,全面开展民生工程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不仅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也让林庄子村成为子牙新河畔一个新兴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