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洋 本报通讯员 边贵成 杨 书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记者近日在青县木门店镇采访时了解到,这个镇从去年开始,以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种养殖大户为抓手,带动土地流转、特色产业培育和社会化服务,让农民增收致富、让农业良性发展——
养殖大户和农民实现合作共赢
3月9日,家住青县木门店镇前吴召村的六旬村民王培举领到了一笔钱——村里的养殖大户、沧州金源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锦铎,将4100元的土地承包费交给了他。这标志着他家8.2亩耕地今年又“活”了起来。
王培举告诉记者,他之前种地,刨去成本外一年根本见不到啥效益,后来出去打工,地慢慢就荒了。去年,他把土地“租”给金源牧业公司,不仅解决了土地利用问题,自己得到实惠,他和老伴儿还在公司里负责养殖,老两口不用出村,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
跟王培举“合作”的这家牧业公司,主要养殖奶牛和肉牛,成立于2009年。王锦铎介绍,现在栏里有600头奶牛和420头肉牛,每天可产8吨牛奶,销往北京等地的乳业企业。
王锦铎坦言,之前公司收青贮饲料可是个难题:“当地农民有一段时间种地积极性不高,公司需要的饲料在当地收不到,只能到河间甚至大城一带收购,成本就高了起来。”
去年,为了解决养牛饲料,同时响应国家土地流转和“粮改饲”的号召,在镇村两级的支持帮助下,沧州金源牧业有限公司将企业发展与顺应当地农牧业结构调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紧密联系在一起,先后流转了635亩土地种植玉米,作为青贮饲料。秋收后的玉米秸秆全部回收加工粉碎,用作养牛的粗饲料,牛粪全部还田用作基肥。这样,就形成了饲草种植、积肥还田的生态种养良性循环,产业链条更加完善,生产效益、产品质量实现双赢。同时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依恋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我们公司是按照每年每亩地500元的承包金返给农民。今年,共在村里流转了720亩地,从隔壁村也流转了300多亩地,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哩。”王锦铎说,下一步他将通过镇村两级的帮助,继续扩大土地流转面积。
在木门店镇,像沧州金源牧业有限公司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共有87家。记者在采访时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主体已经成为这个纯农业镇发展的“引擎原动力”,并依托这些种养大户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企业化、农民职业化。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