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城市的美食精髓,往往藏匿在那些不知名的深巷角落。
凌晨五点半,整个城市还处于半醒中,市区黄河东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就已飘出香味,勾起了人们的馋虫。
铁锅里咕噜咕噜冒着气泡,袅袅腾腾的热气被抽走又升起,留下牛杂特有的香气。“老板,来碗十加五。”说罢,挑选好的牛杂,在汤里“滚”个60来秒,搭上店里秘制的牛肉丸,再配上蒜汁、香菜,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牛杂汤上桌了。
牛杂的口感恰到好处,不至于难以咀嚼,也不会软烂破碎,细细品尝,口齿间尽是牛杂的膻香。这时,再从碗中捞起牛肉丸放入口中,只觉得Q弹爽滑、香气四溢,又是不一样的滋味。一个碗里,两种食材,碰撞出一碗鲜香可口的牛杂汤,让人回味无穷。
小店中正忙活的两位阿姨是这个姐妹小吃店的老板,也是亲姐妹。如今,姐姐马淑芹63岁了,依然守护着这份老味道,陪许多沧州人度过了30多年的光阴。
冯辰今年44岁,十几年前被小舅子带到这里品尝了一次牛杂汤,从此便成了这儿的铁粉儿。这不,冯辰家搬去了城北边,愣是穿过大半个沧州,就为了喝这碗牛杂汤。只见他一边吃着丸子一边说着:“牛杂汤里加丸子的少,丸子又香又紧实的就更少,这么多年习惯了,换别家的,真吃不惯。”
要说把牛杂和丸子搭在一起卖,姐妹小吃算是首创。“那会儿,自己出来干,就想干点儿不一样的。有一回,把牛杂和丸子搭在一起吃,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马淑芹滔滔不绝讲起创业的初始。而顾客所说的“十加五”就是十块钱的牛杂,五块钱的丸子,于是,几加几成了姐妹小吃的专业术语。节目《非常6+1》火的时候,有顾客不免打趣:“给我来碗六加一!”爱开玩笑的马淑芹却正色道:“六加一我不卖,这汤讲究口感,六加一可不好吃。”
30年来,姐妹小吃一直坚持“不创新”,顾客从背着书包的学生,变成领着孩子的爸妈,他们对姐妹小吃的喜爱却一直没变,归根结底是两姐妹对食材品质的坚持。
牛杂选的都是上好的新鲜牛杂,每次货送来,姐妹俩都得仔细查验,不合格的绝对进不了后厨。牛杂的美味在于熬制,熬制的汤料是关键。对此,姐妹俩从不吝啬,20多种材料从不偷工减料,熬出来的牛杂自然味美。而牛肉丸,则是姐妹俩手工汆制,长年来,姐妹俩的手指上都起了骨节。
每日五点半准时营业,下午两点半闭店,不大的小店里经常不到饭点儿,顾客就已经络绎不绝。店里忙活完,她们还要外出采购第二天的食材。马淑芹感慨道:“晚上七点半忙活完,人们都跳上广场舞了。有时累了就想索性不干了,但想想顾客的执着,便又有了动力。”
有人住得远,建议马淑芹多雇个人,开个分店,马淑芹却连连拒绝:“万一照看不到,味道差了,不是辜负了大家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