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玩丁”老贾 本报记者 张梓欣 本报通讯员 刘淼淼 摄影报道 2021年04月22日

老贾爱玩儿,什么都想尝试一把,熟悉他的人都叫他“玩丁”老贾。

金玉良石,方寸之间,老贾以刀代笔,以刻代墨,玩儿出了不少花样。

老贾爱玩儿,什么都想尝试一把。他给自己起了一个雅号,叫“玩丁”,熟悉他的人都叫他“玩丁”老贾。

老贾人如其名,退休10年间,书法、烫字、篆刻……他都研究过。别人只把玩当作一种消遣,他却偏要研究个明白。

对住在黄骅市法院小区的人来说,“玩丁”老贾的名号不算陌生。

老贾叫贾宝军,70岁。

老贾爱玩儿,退休前工作忙,爱好不少,时间却总是不够用。直到退休后才如鱼归大海,书法、烫字、篆刻……一个不落。为了彰显自己爱玩儿的性格,他给自己起了一个雅号,叫“玩丁”。

笔尖寄情古文字

老贾年轻时就对书法情有独钟。“当兵时接触过篆书,那时就觉得书法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应该传承发扬,可就是没有时间。”10年前,老贾退休,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练书法。

为了学习如何运笔、用墨,老贾专门在北京找了一位老师。

老贾偏好临摹甲骨文。“甲骨文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记载了3000多年前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可现在很多人都不认识它了……”起初,老贾对这些文字也不熟悉,与字帖上的字面面相觑,经常一个字一个字去查。

即便这样,老贾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约有4500个,已识的只有2000余字。他用甲骨文写《将进酒》,遇到不能用甲骨文书写的字时,只能用其他字体代替。虽是权宜之计,却也给爱玩儿的老贾提供了灵感。

他常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融入多种笔体——第一个字用篆书,第二个字就变成了行书,之后又是草书……曾有服装品牌以“不走寻常路”当广告语,老贾爱玩儿、好琢磨,写书法也有点儿这意思。

挥毫烙烫研工艺

镂空的挂历纸为模具,铅笔、尺子轮番上阵,老贾正用他自制的“神器”度量着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力求每个字都在合适的位置上。

这是老贾创作烫字作品的第一步。

老贾喜好书法,不光能用毛笔写,烙铁也行。

头些年,老贾见别人在纸上烫字,也去五金店里买了一把电烙铁。可电烙铁温度太高,把纸都烫糊了。老贾在砂轮上把电烙铁磨尖,还是不行,怎么改都不好用。折腾了好久才知道,烫字得用专业的电烙笔。

烫字是个技术活儿。起初,老贾经常把纸点着了。但他有股倔劲儿,薄纸不好烫就换厚纸,一年练不好就两年……

学会了在纸上烫字之后,老贾又开始琢磨在竹简上烫。“别看竹简厚实,其实不比在纸上容易多少,力道大小、温度高低、时间长短……哪一个都是关键条件。”尤其冬天,竹简凉,电烙笔热,竹简难以烫透不说,时间一久,机器还会罢工,发出一种烧塑料的刺鼻味道。为了研究怎么烫竹简,老贾用坏了好几个电烙笔。

精雕细刻金石情

老贾还迷上了篆刻。

玉石、铜棒……只要能下刀,他都想拿起来刻一刻。

说起为什么痴迷篆刻,他说,这和书法密不可分。“前几年,闺女给我买了一套篆刻工具,开始,我觉得难度太大,就放下了。去年,因为疫情,在家里待着实在无聊,我想不如学一下。”

金玉良石,方寸之间,以刀代笔,以刻代墨,要想尽显文字之劲秀,就要选取合适的工具。原材料硬度不一样,用的工具也就不一样。“像石头就得用刻刀,玛瑙硬度基本上和刻刀的硬度差不多。”最初,这些讲究可难住了老贾这个门外汉。

为了学篆刻,他没少“偷艺”。有段时间,他专找刻章师傅闲聊,熟络了再向人家请教篆刻知识。每得到一点技巧心得,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先是拿普通石头操刀,之后是玛瑙、铜棒……每次尝试,都是老贾技艺的进阶。

老贾还经常就地取材。“我觉得篆刻不一定非要用多么名贵的石材,有时为了练手,看见路边有鹅卵石,我都会捡回来,在上面进行尝试。”老贾说。

其实,老贾只有小学文化,但一直读书不辍,尤其喜欢介绍汉字的书籍。他有一本548页的《中华汉语大辞典》,他逐字逐句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在老贾看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歌以咏怀。看懂了字,就能明白书法的道,进而加深对它的理解。这个过程就犹如与古人对话,与诗人同悲共喜,写出的字也会别有一番韵味。

老贾爱玩儿,感兴趣的事情有很多,且每一样都力求玩得透彻、玩得明白。不管是挥毫泼墨,还是电笔烙烫,抑或是刻刀篆刻,他用自己对艺术的热爱,感悟书法之美、文化之美,也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写下了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