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盐碱地变花果园 本报记者 祁 洁 2021年06月28日

刚刚从邯郸考察回来,南皮县范家农庄负责人李国庆又萌发了新想法:“把坑塘旁的木屋打造成文化展览馆,将村里老人做的面塑、老虎鞋,剪的窗花在这儿集中展示,让游客在娱乐之余忆乡愁。”

怎样在种养的基础上,将这300亩农庄打造成游客休闲度假的花果园?从2019年在这片盐碱地上落脚,李国庆就反复琢磨这个问题。

农庄大门口的荒苇坑,被改造成荷塘。水中养的锦鲤,上面建的亭子和木廊,农庄越来越有景点的范儿了。

李国庆在最头疼的一小片盐碱地上种了些皮实的小花,养了些火鸡、黑天鹅和孔雀,并为这里取了个雅致的名字——“岸芷汀兰”。

林子的果树通过试验成功率提高了不少,但农庄的小路两侧光秃秃的,种点什么合适呢?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好久。

“咯咯咯……”窗外公鸡打起了鸣,李国庆猛地睁眼坐起来:“又做的这个梦。”随即,他出门扛起锄头围着农庄转悠。

树下的草该除了,大棚里的叶菜得间苗了,前段时间种的花得再补种一些……他这锄几下,那望几眼,活干得差不多了,“滴滴滴”,门口传来了汽车鸣笛声。

大门打开,一辆辆汽车鱼贯而入。李国庆拿起喇叭,交代完游玩提示,进屋将园内的音响打开。悠扬的音乐响起,游客们各自奔向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瞧,水里有锦鲤。”不知谁喊了一声,人们不约而同奔去。“姐妹们,咱们换上演出服,去木廊中秀秀。”原来,大姐们是有备而来。清凌凌的水映着蓝蓝的天,她们身着旗袍迈着优雅的步履仿佛从画中走来。

围观的大人看得带劲,一心想着玩的孩子们却不耐烦了。“这有啥好看的。”一个男孩撅着小嘴嘟囔着。一回头,他发现旁边有风车走廊,立刻跑了过去。一排排彩色风车如小车轮般随风转个不停,小家伙却仍嫌转得慢,踮着脚尖使劲儿地吹气助力:“再快点儿。”那呆萌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

“小朋友,往前走,好玩的都在那边呢。”李国庆这一提醒,小家伙们撒腿就跑。急得大人在后头直招呼:“慢点儿,别摔着。”

到了农庄的核心区,孩子们更拽不住了。这边,鸵鸟昂首挺胸地在自己地盘上悠闲地踱步。那边,几只小香猪你追我赶仿佛在赛跑。“妈妈,这儿有个鸡蛋。”一个女孩在鸡窝旁发现了“宝贝”,这一招呼不要紧,引得旁边人纷纷跑过来“寻宝”。

临近中午,农庄餐厅中,香喷喷的农家饭已经上了桌。凉拌冰菜、清炒小油菜、铁锅炖公鸡……李国庆报完菜名,紧接着说:“这些菜都是咱农庄自产的,大家尽管放心吃,想蘸酱吃,直接去棚里拔小葱、油麦菜。”听他这么一说,人们放下筷子又朝大棚奔去。

看着人们乐此不疲的样子,李国庆心中乐开了花。在北京打拼多年,他已在那儿安家。但每次回老家探望父母,看到大片荒废的盐碱地,他都觉得心疼。平日在北京,每逢节假日,李国庆经常带着家人去郊区玩。“能不能改良这些盐碱地,搞休闲旅游,为人们打造个休闲游玩的地方?”一个念头突然从他脑中涌现。

“往不长庄稼的地里砸钱,简直是让钱打水漂。”别人这么说他。越困难越要挑战,这一向是他的精神支撑。

土壤肥力不行,李国庆边测土边改良。这种树成活不了,他接着引进新品种。如今,已有二三十种果树在农庄落户。“这些品种既有观赏价值,又是新奇品种,经济效益差不了。”李国庆并不是自吹自擂,从回乡打拼那天起,他一直藏着个心思,把成活的果树品种推广给附近村民,提高大伙儿的收益。

“国庆,我一会儿带朋友过去玩,中午给俺留张桌。”李国庆的电话刚挂又响了。“好嘞!”挂了电话,他转身又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