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蒋永青:情洒碧水蓝天 本报记者 周红红 2021年07月23日

蒋永青(右)

今年60岁的蒋永青依旧挺拔精干,退休后的他,目前跟孩子定居北京。每次走过天安门广场,他都忍不住驻足深情注目:在三军仪仗队警卫一师服役多年,曾在这里参加过多次重大国事活动。特殊的军旅生涯,给他从外表到内心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当兵时,他是个好兵,曾12次立功受奖;回到地方,无论是在乡镇还是投身环保,他都是个好官。

临危受命

挑起环保重担

京杭大运河静静流过泊头,环抱一城花树葳蕤、梨果飘香。作为老工业基地,泊头市有着同类城市难得一见的清新空气、洁净水源、优美环境。

你不会相信,早些年,泊头的环保工作曾很落后。

2009年,泊头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新任环保局长人选。有一个人,被领导们看中了。他在条件最差的四营乡任党委书记,一待就是6年,把一个贫困乡变成了富裕乡。就他了!这个他,就是蒋永青。

听到这个消息,家人反对,百姓挽留。

一位被扶持过的小老板拉着蒋永青的手说,蒋书记刚让咱过上好日子,千万不能走啊!

蒋永青哽咽了。他也舍不得啊,但必须走,他是共产党员,重担他得担起来。

告别乡亲,走马上任。他明白,他来,是还旧账的。当时泊头的环保工作在全省倒数第二、减排工作倒数第一。

眼前的减排账逼得最紧。还有不到半年时间,减排任务只完成13%,全局上下都在瞅着他。

熟悉环保工作的人都知道,唯一的办法就是建污水处理厂。但泊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短期内建成一个新的污水处理厂,简直是天方夜谭。别说蒋永青从没接触过环保工作,就是一个老环保人,面对这样的难题,也会束手无策。

但他没有放弃。

拼命三郎

哪里都能创奇迹

此后的几天,泊头市工业区里,总能看到蒋永青的身影。他四处溜达,希望能找到灵感。新的建不完,能不能用旧的改?在河北丰特果蔬汁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站,他眼前一亮。

软磨硬泡,蒋永青在政府争取到100多万元资金。他又与丰特公司老总洽谈。“改造你们的污水处理站,对你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也算为政府出了一份力。”一番苦口婆心,丰特公司欣然同意。

蒋永青开始领着大伙儿,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干。

此时正是寒冬腊月,北风夹裹着雪片,打在脸上,刺骨地疼。只见蒋永青抡起铁镐砸冰破土。几镐下去,冰凌四溅。在那一刻,这个身姿挺拔、钢铁战士一般的汉子,在漫天风雪的映衬下,成了一道撼人心灵的剪影。

大伙儿感动了,比着干起来。短短20天,污水处理站建成了。就这样一点点啃、一点点改,到年底减排任务圆满完成!

熟悉蒋永青的人说,这件事,在别人,是个奇迹;对于蒋永青,算不上。

前些年他在文庙当镇长,眼看全镇的小枣卖不出去,就要烂在地里。他带着镇干部自筹资金下乡收枣,拉到大都市去卖。回来后除去成本,再把赚的钱分给枣农。接连3年亏本的枣农们心里笑开了花。

从此,蒋永青得了个“卖枣镇长”的外号。之后,他三年三步走,建起了保鲜库和小枣加工厂,完善了枣经济的产业链,文庙的枣农至今受益。

一生践诺

百姓利益高于天

临危受命的“拼命三郎”,很快创出了环保翻身的奇迹:2010年环保部半年考核,对泊头污染减排工作及污水处理厂给予高度赞扬;2010年10月,沧州市政府在泊头召开减排工作现场会,提出学习泊头经验;省“十一五”污染减排先进集体等荣誉也接踵而来……

他因此荣获“沧州好人”“省十佳环保局长”、中国2012环保人物等荣誉,同时入选省委十八大“先进典型”报告团,在省内多次作专场报告。面对荣誉,蒋永青说,我是共产党员,多重的担子也得担,再硬的骨头也得啃。

但硬汉也有脆弱的地方。2009年11月,父亲突发心脏病住院。当时正是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关键时刻,他走不开,只好让妻子去伺候。第二年4月的一天,正开着局长办公会,突然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虽然内心焦灼,他还是坚持着把会开完。等赶到家时,老人已经走了。这件事他始终不愿提起。

蒋永青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语句:百姓利益高于天。不论是在乡镇,还是市局,这些年,他都把这作为人生的信条。

退休后的他,对环保事业痴心不改,依然忙碌于环保农业能源领域。回首过往,他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竭尽所能为泊头这片土地、这方百姓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