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祁 洁
花为媒引来拍鸟客
“快瞧,‘小翠’又飞来赏荷花了。它站在莲蓬上正甩着身上的水珠呢,赶紧拍!”本来想趁中午游客少在屋里躺会儿,听到隔壁拍鸟棚中的拍客发现了“小翠”的踪影,李东良立马起身奔过去。
“快让俺瞅瞅!墨绿色的羽毛,尖尖的嘴,没错,就是小翠。”李东良在镜头中细细端详着,嗓门一声高过一声。“老李,小点儿声,别把‘小翠’吓跑了。”正在旁边拍鸟的摄影爱好者袁秋良的一句话,把人们逗笑了。
李东良是肃宁雨荷农庄的负责人,人们口中的“小翠”是南方常见的一种水鸟——翠鸟。这两年,荷花一开,鸟儿便成了农庄的常客。除了翠鸟,这里还发现了白头翁、长嘴鹬、黑水鸡、黑水鸭等六七种奇特的鸟。这不,李东良又在农庄门口挂了一块牌子——翠鸟拍摄基地。他在荷塘中间建了个拍鸟棚,大门口还用醒目的字标注了句“非爱鸟人士不得入内”。
一只黑水鸡跳上莲蓬秆,玩起了“跷跷板”;小麻雀正“闲庭信步”于莲蓬之上;一只翠鸟把脸靠近花瓣像在嗅花香……每天,李东良在拍鸟棚里都会听到许多“荷塘趣事”。如今,受拍鸟者的影响,他越来越有诗性。向外人介绍荷塘中的鸟儿时,他有时会引用几句拍客的“打油诗”:“荷塘小雨哗啦啦,荷叶飘摇珍珠撒。翠鸟登莲捉鱼忙,辛勤养育窝中娃。”有时,他也会即兴创作一首:“小翠鸟,上莲台。想捉鱼,下不来!”
废坑塘 “长”出好风光
摸鱼大赛、划船、漂流……最近,李东良在荷塘旁边增添了几项水上娱乐项目。伏天的天气虽然闷得像蒸笼,水上乐园却人气爆满。
一个男孩正在水中使劲划动着双桨,船却不听使唤原地转起了圈。“手臂打直,双手均匀用力,不用太使劲儿。”恰好在此路过的李东良耐心指点了一番。旁边水池里,摸鱼的孩子玩得更欢。“又发现一条,赶紧捞。”两个男孩密切合作,一个扫描目标,一个用网子捞,不一会儿,小篓里就捞了好几条。“我跟你们一起捞。”说着,李东良也下水加入了摸鱼队伍。
白天,李东良忙着招呼游客,脑子里啥都顾不上想。一到夜深人静,昔日那片荒废的坑塘时不时跃入他的脑海。四周被挖得坑洼不平,连草都长得稀稀拉拉,那戳人心的“流言蜚语”犹在耳畔。谁成想现在荷花娇艳,鸟儿成群,游人如织,想着,李东良笑着睡着了。
为了盘活这片废坑塘,李东良可谓绞尽脑汁。从最初种藕,到后来种藕养鱼混搭,再到如今赏花、拍鸟、戏水,随着农庄人气的增加,李东良底气十足:“废坑不荒,却长出了好风光。俺一年向前迈一大步,往后定会更精彩。”
农旅融合拓宽乡村振兴路
“李大哥,回头你过来看看俺村的坑塘怎么整好?”如今,经常有人找李东良出点子。
每个地方情况不同,不能原搬照抄,必须因地制宜。每次,李东良都要反复向对方灌输一个理念:“改造坑塘让村庄生态宜居仅是目标之一,怎样找到契合点带动村民致富才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
2020年,李东良去南宫一个现代农业园区现场指导了半年。这个园区距离邢台市区四五公里,主要以果蔬种植为主,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园区经营陷入了困境。到了那里,了解完实际情况,李东良琢磨好些天才开出了“药方”:采取会员制,会员每年缴纳一定的会费,除了享受一定数量的新鲜果蔬,还可定期到园区游玩;园区内水面改造成荷塘,增加娱乐设施和项目;打造民宿,一天玩不够可以住下来慢慢享受。李东良自信地说:“赏花、戏水、吃农家饭,吃的玩的都有了,不愁没钱挣。”
李东良的话并不夸张。这几年,他在村里的废坑上做试验,保守算哪年也挣个十万八万。李东良笑着说:“以前,俺做煤炭买卖,人们都叫俺煤老板。如今,俺通过改造坑塘吃上了生态饭,为此,俺还获得了河北省乡村振兴带头人称号。农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一条新路,且有文章可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