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多山的地区来说,海拔30多米高的山峰不足为奇。但对于一马平川的沧州来说,则实属罕见。海兴小山虽无险峻雄伟之势,却堪称平原地区的一座奇山。山上肥沃的细沙土育出“富矿果蔬”;古井遍布山体,最大的井井底马车能转弯调头;蜿蜒曲折的古地道与古井相通,能与冉庄抗战地道相媲美。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小山的自然文化资源,2020年,海兴县以承办市旅发大会为契机,在保护小山特有的自然历史遗迹基础上,融入文化和旅游元素,在这里建设小山火山地质公园,为人们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山上长出“富矿果蔬”
许多山区土质贫瘠,长棵树都难,更甭提种庄稼了。走进小山火山地质公园,沿着木栈道拾级而上,低头顾盼间,却是一派好风光。
一株株玉米整齐列队,红薯秧、花生秧尽情舒展着腰肢。穿行于古枣漫道,一颗颗枣子如绿宝石般在叶子间若隐若现。眼前不时有蜜蜂、蝴蝶翩翩起舞。走着,记者不由心生错觉:“这哪是在山上,简直是世外桃源。”
正在地里打理红薯秧的孙文泉主动上前搭话:“俺村就在小山后面,如今,小山打造成了旅游景点,没事到山上遛遛弯儿,忒舒坦了。还忘了件重要的事没说,小山外围虽是盐碱地,山上的土壤却很肥沃。因为小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经过数万年风化形成的土质微量元素丰富,这儿种出的可都是‘富矿果蔬’。”
小山作为沧州唯一的一座山丘,因形如卧马,又名马骝山,它形成于2至3万年前第四纪晚期火山喷发,其典型性与多样性实属国内罕见。为更好地保护开发小山的自然文化资源,海兴县以承办2020年市旅发大会为契机,在保护小山特有的自然和历史遗迹基础上,融入文化和旅游元素,在这里建设小山火山地质公园,将其打造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两位村民在地里边干活儿边聊天:“以前咱上山是去种地,如今,庄稼地成了自然风光,这不正是小山景区原生态的最好体现嘛。”
打一口井
相当于盖三处房
漫步小山景区,除了美丽的田园风光,隔不远便能见到一口井。站在马家井旁,海兴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王洪岭介绍道:“这眼井是民国时期开凿的,是小山上较大的一眼。火山沉积岩上凿井耗时费力,在山上打一眼井相当于在地面盖3处房。”
小山上古井遍布,多依山势开凿而成。王洪岭接着说:“小山古井有四大特点:一是多,约有600余眼,以小山东西崖坡下最密,古井的密集度在国内较为罕见。二是开凿年代久远,历代就有‘井随山来,有山就有井’之说。三是深,古井深度在30米以上。四是奇,井口小、‘肚子’大,最大的一口井底马车能转弯掉头。井中还会发奇妙的声音,不信,你试试。”听了,记者捡起一块小石头投入井中,清脆悦耳的“叮咚”声从井中传来,太神奇了!
古地道媲美冉庄地道
“想不想感受下古井的深度?”王洪岭突然抛出的问题令记者匪夷所思。
“好几十米深的井,能看见井底就怪了,除非用望远镜?”王洪岭在前头带路,记者边走边好奇。走到山脚下,一个大大的洞口映入眼帘,上方赫然写着“古地道遗址”。
小山山体下地道遍布、纵横交错,据考证,开凿年代大致分战汉、宋金、抗战和上世纪70年代初四个时期,目的多为军事用途。上世纪70年代在“备战备荒”时期开凿的新地道,与古地道相互贯通、纵横交错。
走在地道中,犹如迷宫般蜿蜒曲折。昏暗的灯光下,石壁上或横排,或纵列,或弯曲盘桓的纹路,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当年火山喷发岩浆的流动轨迹,真是一道自然奇观。突然,一束光射过来,眼前突然变亮。王洪岭指着一侧的窗口介绍道:“看,外面就是咱们刚才在山上看到的马家井,小山的古地道多与古井相通,便于采光、通气和取水。据老人说,抗战时地道曾被用作防空洞和避难所,里面还有卫生室和诊疗室呢,它可以与冉庄抗战地道相媲美。”
出古地道,登上位于小山至高点的观景台,公园景色尽收眼底。花海浪漫,绿意葱茏,古井、亭台等历史遗迹在美丽的田园“画布”中若隐若现,王洪岭向记者讲起了关于小山的神话传说:“相传汉武帝刘彻曾亲临小山,在小山东修筑了两个望海台,用来观察和联络两路求仙队伍,现在两台遗址尚存,当地人称‘武帝台’……”听着古老的传说,更觉小山的神秘。难怪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