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艺人纷纷转行,田壮会却从危局中找到了新方向。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摄影报道
“各位老铁,咱们今天聊聊锔瓷。‘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说的就是这门手艺……”架上手机,打开APP,田壮会的直播信号,从他位于黄骅市旧城镇李马闸口村的家里向四面八方传递。
这是田壮会祖传的手艺。五六十年前,他的爷爷便挑着扁担走街串巷,靠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如今,田壮会40岁了,锔锅锔碗的手艺似乎早就失去了市场,手艺人纷纷转行,而田壮会却从危局中找到了新方向。
瓷器的重生
锔瓷有粗活儿、细活儿之分:粗活儿以锔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细活儿则上升到审美与象征的范畴,锔子分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修复方式更有嵌补、嵌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等十几种,不仅可以将破损的瓷器修饰完好,还富有艺术性。
田壮会小时候,接触更多的是粗活儿。“过去,家家户户日子苦,锅碗瓢盆破损了舍不得扔,都会请锔瓷艺人来修一修。”看着一件件破锅破碗在爷爷的巧手下恢复原有的功能,田壮会羡慕极了,一有空就磨着爷爷教他几招。
“不就是在瓷片上钻俩眼儿,再用卡子卡上嘛!”外行人瞧着这手艺简单,可实操起来,光是钻孔这一道工序,就足够让人头疼。
田壮会第一次上手时,原本只碎了两瓣的碗,被钻成了三瓣不说,手还受了伤。好不容易学会钻孔了,可用锔子一卡,碗是合到一起了,倒上水,漏得哗哗的。
就这样,一次次尝试,一次次重来。田壮会花了十多年时间,天天和一堆“破烂儿”腻在一起,这才掌握了锔瓷的手艺。
在他心里,这门手艺不仅养活了他们一家人,更重要的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给人们带去了便捷,更赋予了一件件器物第二次生命。
锔子的魅力
时光流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老行当没了市场,不复当年风光,锔瓷也不例外。
锔瓷手艺人纷纷转行,田壮会却从中看到了新方向。
他在爷爷传授的手艺基础上进行创新,按照瓷器的破损纹理去设计锔子的样式和布局。每锔一件作品,光构思就得个把月,甚至大半年。破损的瓷器整天放在眼前,日日看夜夜想。也有用时短的时候,称之灵光乍现也不为过。
慢慢地,田壮会的手艺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有一次,有人拿来一只摔得稀碎的紫砂壶,请田壮会修复。
那并不是一把特别名贵的壶,修复的钱都能再买好几个一样的了。可对方执意要修。田壮会一问才知,原来那把壶已经陪伴主人很长时间了,“与其说是一把壶,倒不如形容它是主人的‘心头宠’。”
为了修好这件极具纪念意义的紫砂壶,田壮会花了半天时间来对缝,用鸡蛋液进行黏合,又根据碎片纹理和破损形状制作了别致的锔子……
从接下任务到完成,田壮会花了两个月时间。
当对方拿到锔好的紫砂壶,不由得连连称奇:“巧夺天工,简直比破损前还要精致!”
这便是锔子的魅力。
手艺的新生
如今不惑之年,田壮会手艺日渐精湛。为了使锔瓷技艺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他紧跟时代潮流,开始尝试拍摄短视频。
起初,田壮会将自己修补瓷器的过程,制作成一个个短视频,传到网上。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点赞。
许多人私信田壮会,请他帮忙修理瓷器,更有不少人想跟随他学手艺。
眼见效果明显,田壮会的劲头儿更足了。三天两头上传锔瓷视频,并且尝试起网上直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锔瓷爱好者“面对面”交流。
网络不仅让锔瓷这门技艺焕发了新生机,也为田壮会带来不少订单。
不久前,田壮会通过网络与南京一家紫砂壶生产企业取得了联系,双方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有了长期订单和稳定的收入,对于未来,田壮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他说:“今后,我将继续提高锔瓷技艺,留住更多人的岁月记忆。同时,也会选择一些想从事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教他们锔瓷技艺,竭尽全力传承老手艺,传播锔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