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扎根黄土地 乐做“新农人” ——青县“80后”张素云的创业故事 2021年09月08日

本报记者 申 萍 本报通讯员 康圆圆

立秋过后,第二季成熟的贝贝南瓜采摘过后,张素云没有急于装袋、运输,而是放进一个通风的屋子里进行糖化。一个个南瓜虽然只有拳头那么大,但却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根据成熟、采摘的先后顺序,张素云给每堆瓜都标上日期,“每一季的南瓜不能急于‘抢鲜’,需要有糖化过程,这样到了消费者口中,南瓜甜度、糯性都会增加,口感会更好。”张素云说,经过去年小面积试种,南瓜的收益超出预料,在青县果蔬界,贝贝南瓜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香甜软糯的口感,成为“网红”农产品。

35岁的张素云是青县曹寺乡东蒿坡村人。初中毕业后,她和同村其他姐妹一样选择外出打工,先在天津一家电子厂工作,后又学习美容化妆,并在天津一家美容店做得有声有色,是同事眼中的“能人”。2013年,在外跑货运的丈夫因车祸骨折需要人伺候,年迈的父母也需要照顾,张素云辞掉工作回到老家。和丈夫一商量,两人用积蓄租了10亩地,建了两个冷棚开始种甜瓜。

俗话说:“三天学个买卖人,一辈子学不会个庄稼人。”虽是农村长大,但张素云从没干过农活,对于庄稼活一窍不通。可她决心要当一名“新农人”,在土地上干出名堂,靠自己的劳动过上好日子。工人在前面干,张素云在后边学。除了吃饭、睡觉,每天至少14个小时都是在大棚里度过。连嗷嗷待哺的孩子,也被她狠心“扔”到娘家看管。

不光认真学,还仔细琢磨。在吊瓜秧的过程中,张素云发现按照传统,瓜秧一尺高时往铁丝架上吊,等长上一段时间,还需要再吊一次。“那就等着长到两尺再吊秧。”张素云和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比赛,分别以10垄秧苗做试验。到了甜瓜成熟的时候,10垄瓜的产量不相上下,但张素云的新方法省了一道工序,老工人们直夸她“学艺精”。在熟练度上,同时段吊秧,工人最快吊10垄,而她动作麻利,能吊15垄瓜秧。

一年下来,刨去成本张素云挣了6万元。紧接着她又租了一个大棚,除了种甜瓜,还种黄瓜和豆角。“年轻不怕输,不拼一下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量。”张素云说,每年挣的钱再琢磨着投资,扩大规模,寻找新的品种,进行特色种植。去年考察山东市场时,张素云发现,新品种贝贝南瓜个头只有巴掌大小,具有种植省时省水省肥、早熟、抗寒耐性强、品质优、易栽培等特点,含胡萝卜素是普通南瓜的3倍,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硒元素以及果胶,具有食疗价值,市场潜力大。

先用一个大棚做试验种植,张素云从买来秧苗就开始精心呵护,向秧苗商家讨教、网上查找资料,时刻关注着瓜秧的每一个生长阶段。吊秧、对花、授粉、浇水等,每一个环节她都详细记录下来。直到南瓜由小孩的拳头大小长到成人的拳头般大,她兴奋地给周围的种植户打电话,告诉他们南瓜即将成熟。这些种植大户曾听说东蒿坡村有个“80后”女娃种了新品种,但没料到的是还真让她给种成功了。十里八村的种植户都来到大棚里参观,看着吊着的一个个小南瓜都很惊喜。张素云回答他们的各种疑问,还不忘说:“如果你们想种,我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

“别看这南瓜个头小,它的口感比普通南瓜更糯、更香甜,售价也比普通南瓜高。”张素云说,一亩地产2000公斤,每公斤最贵时卖到两块五,首批1.5万公斤贝贝南瓜顺利售出,实现销售收入近10万元。这给了张素云极大的信心。今年春天,张素云又扩大规模,再增种15亩,由一年一季升级为试种第二茬,并在种植过程中推行“三减”,即减化肥、减农药、减地膜,种植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

作为一名出色的“新农人”,张素云还尝试直播带货助力贝贝南瓜销售,用她的话说“有了贝贝南瓜这个‘潮瓜’,我也要紧跟时代做个‘潮人’,这样大家就可以边看直播边下单,贝贝南瓜送到家”。目前,张素云还在不断拓宽贝贝南瓜销售渠道。成熟的贝贝南瓜,正通过电商渠道、乡村旅游自助采摘等模式广开销路。“广阔农村,大有可为。未来,贝贝南瓜会一年比一年香甜。”张素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