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娄锡文做客央视国防军事频道 讲述“无衔将军”张仲瀚 屯垦戍边故事 2021年10月15日

本报讯(记者杨金丽)10月4日21时16分,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播出的国庆特别节目《誓言》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就是沧县退休干部、文史研究者娄锡文。节目中,她深情讲述了“无衔将军”张仲瀚屯垦戍边的故事。

张仲瀚,沧县崔尔庄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河北民军司令员、津南抗日自卫军司令、八路军120师359旅719团团长。1944年冬,奉命随359旅南下,任南下支队第三大队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湘北军区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旅长、师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军政委和第二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委、农垦部副部长(兼)等职。他是新疆军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长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庆期间,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推出了七集特别节目《誓言》。其中,第四集讲述的是解放军将士屯垦戍边的故事。

节目从张仲瀚的《老兵歌》切入,“兵出南泥湾,威猛不可挡……放下我背包,擦好我炮枪,愚公能移山,我开万古荒……”豪迈的诗词,彰显了作者屯垦边疆、建设新中国的决心。

娄锡文,沧县原副县长,沧县方志办志鉴总编。2009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屯垦戍边、建设新疆的“无衔将军”张仲瀚竟是家乡人。从那以后,她开始研究张仲瀚,赴新疆、甘肃、山西、陕西、广东、山东、京津冀等地采访了122位张仲瀚生前同事、乡邻,写下《“无衔将军”张仲瀚》一书,并拍摄了5集同名纪录片。张仲瀚的这首《老兵歌》,是她在2010年采访时发现的。

在节目现场,娄锡文讲述了张仲瀚创作《老兵歌》的时代背景:1949年,张仲瀚带着40名技术人员来到新疆焉耆,为王震司令员率领的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10万大军入疆打前站。当时,那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地方住,更别说吃饭喝水。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兵团保持了部队的组织形式,被赋予屯垦戍边的新使命。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插进茫茫戈壁,挖渠引水,开荒造田,从将军到士兵,挖穴而居,喝碱水,吞麦粒,全部投入战天斗地的生产运动中,开垦亘古荒原。“当时,每天早晨一睁眼,别说身上了,嘴巴里、鼻子里、眼睛里,都是沙子。”回忆起建设新疆的最初场面,娄锡文几度哽咽。

娄锡文还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尽管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但对脱下军装、转为庄稼兵,很多人还是无法认同。农7师师长史骥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看到各部队从天安门下走过,非常向往,回到新疆后,和张仲瀚说了自己的想法。张仲瀚彻夜难眠,写了一首诗:“十万雄师到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他把这首诗送给全体将士,这首诗对稳定兵团情绪起了很大作用。

在节目中,娄锡文说:“张仲瀚是自己下定决心,一辈子留在新疆、建设新疆。我去采访时才知道,他们不光是留在了这里,还把转业费一分不留地都捐出来了。国家最困难时期,他把国家的难处,扛在兵团人和自己的肩上,节衣缩食,先后给各地捐了8000万斤粮食。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代人,我们有责任记录下来,告诉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