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子牙歌者 宋灵慧 2021年10月15日

一条河,一个人,一段革命历史,一曲红色之歌。

这河,是子牙河;这人,叫赵文岭;这段历史,关于民族英雄马本斋;这首红歌,吟唱英雄和祖国。

华北大地上,太行山一脉南北,滹沱河东流而下,行至河北献县名曰子牙河。子牙河从献县枢纽闸出发,在天津汇入大清河,最后流入渤海。俯瞰,子牙河是一棵以平行姿势生长于冀中大地的树,它的根就在献县。歌者和被歌者跟子牙河一样,长于斯,出于斯,都书写了红色的人生。

赵文岭出生在子牙河上游滹沱河汇入的滏阳河畔苗庄,与马本斋村庄相距40公里。30多年前的某一天,端起了相机,赵文岭顺流而下,开始追随英雄的足迹。

赵文岭一定是受了某种召唤,才开启了这段不平凡旅程的。不然,一个农民,一个看起来跟艺术毫不搭界的农民,不安生打工养家,何以跟摄影纠缠得热火朝天?

1988年,银川某建筑工地,赵文岭一双防水工的双手,一边糊口,一边摄影。居然,1989年在宁夏建国四十周年摄影大赛入展。缘此,他《宁夏日报》的记者朋友告诉他,自己去过献县,采访过马本斋故里,回民支队故事值得挖掘的太多。

从朋友眼神里,他看到了对英雄火样的热望;从朋友语调里,他似乎领悟了艺术生命的支撑。

1990年春天,子牙河水依然从高高的节制闸向北,转过臧家桥古码头向东,再向北,再向东,如一条蜿蜒的龙。赵文岭一辆自行车,一架相机,从滏阳河出发,向北,向下游,向曾经的东辛庄,如今的本斋村,向历史纵深行进。

那年,赵文岭34岁,跟河岸的杨柳一样,逢着恰好的青春。

行进中,赵文岭发现,英雄的足迹也如同子牙河一样,时有断流,呈碎片化。他穿胡同,进民宅,走访清真寺。本斋村,千百次走进走出。一段段丝丝缕缕的记忆,一件件斑斑驳驳的实物,一次次高高低低举起相机,赵文岭越发觉得,他有责任让英雄的足迹接续成一条河。

此时的他,只记住了使命,完全忘记了艰辛。他所有采访,不仅没有任何经费,还因为他这个唯一壮劳力放弃打工,全家生活不得不依靠白发娘亲带领妻儿种田支撑。从赵文岭的苗庄,到本斋村40公里,冀中方圆百里40多个县,他就是自行车。几年下来,自行车他骑坏了6辆。每换掉一辆自行车,他就如告别一匹老马,老马倒下了,不老的老赵还要继续战斗。

每每出发,他车把挂一个破包,鼓鼓地塞满干粮。当中午家家户户飘出饭香,肚子咕噜咕噜抗议时,赵文岭就找个背人背风的角落,啃几口干粮,喝几口凉水。在他看来,自己一家家敲门一趟趟走访,已经叨扰了太多,决不能再拿个人事情麻烦乡亲们。

1993年清明节前夕,他决定上省城,寻访英雄的三弟马进坡。兜里比脸还干净,没有一分钱,本斋村一个马氏兄弟,主动给他80元钱。买了两个胶卷,剩余的40元钱,他放在了贴身的内衣口袋,按了又按。

可是,当他兴奋地敲开地址上的那扇门时,马进坡已于不久前离世。他说,也算幸运,在英雄兄弟家一个瓷盘上,他拍到了英雄留在世上的唯一一张全身照。

随后几天,他选择了华北烈士陵园英雄墓地。白天,他点点滴滴,角角落落,仔细搜集拍摄。晚上,他睡在墓旁柏树上,跟夜宿的鸟一样。视野里是穹隆星斗,身旁是乍暖还寒的风,耳朵里是或细小或粗大的声响。把单薄的衣服裹了又裹,怀抱着相机,赵文岭只觉得一份满足。离英雄咫尺,英雄已无语,自己必须还原英雄的足迹,让历史记录,以自己的方式为英雄歌唱。

他一次次从子牙河出发。能走路,他绝对不坐车;能露宿,他绝对不住店;能填饱肚子,他绝对不多花一分钱。走破了多少鞋子,赵文岭记不清了,但他记得30年前那只烧鸡。那是他带给要采访老兵的家乡风味,老兵没有找到,尽管自己又渴又饿,但烧鸡他舍不得吃,对于他来说,那东西太奢侈。就这样,他南到深圳罗湖口岸,东北到黑龙江双鸭山,西北到中蒙边境新疆、阿勒泰,行程万计,为140多个回民支队老队员留下影像资料。在家里,腾出一间140平方米屋子,做了马本斋展览室。

2006年,新疆奇台三个泉边防连,于此,他找到了马本斋回民支队归属地。找到家一样,他住了下来,一个多月,他给战士们讲马本斋,向连长申请跟战士一样训练站岗,站最冷的那班,半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穿军装,戴军帽,握钢枪,零下30摄氏度,茫茫雪原,100公里边防线,静夜里他用最灵敏的触角,搜寻时空里英雄的气息。

身心发肤浸染了英雄的气息,赵文岭脚步无法停歇。2018年,他直肠癌手术出院不满十天,药线刚拆到一半,偶然听说内蒙古有个健在的回民支队老兵,没有半分钟犹豫,他再次出发……

子牙河流出献县,至廊坊大城县有个叫作子牙的村庄。据说,这是子牙河名字的来历。对于这些,赵文岭并不清楚。他记不清的还有许多,比如,央视、新华社等各级媒体,何时报道他,各地给了他多少荣誉。但作为马本斋纪念馆研究室主任,他非常清楚的是马本斋回民支队。英雄们曾战斗在子牙河两岸,声震冀中战区,小到哪座桥头据点被英雄端掉,哪棵老桑树掩护过英雄,大到冀中军区总司令吕正操如何赞赏马本斋,毛主席称赞回民支队“能征善战”“百战百胜”,马本斋去世后,主席亲笔题词“马本斋不死”等,他都如数家珍。

跟英雄一样,从子牙河出发,他用心魂唱响英雄的歌。

1994年,马本斋逝世50周年,北京民族文化宫,他第一次为英雄举办展览。自此,他走向全国各地,大中小学,举办展览200多场,举办讲座1600多场,场场震撼。其中,在河北大学那场,他收到留言稿一尺多厚。

跟马本斋像摆放在一起的,有赵文岭100多本日记,记录着30多年的走访,每个本子扉页都工整地写着同样一句话:祖国至上。

马本斋是子牙河走出的民族英雄,赵文岭是子牙河畔的歌者,如一只虔诚的鸟,哪怕喉咙嘶哑,他也要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