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石头上“钻出”青青绿茵 ——沧州金桥环保课题研究引来院士参与 2021年10月27日

本报记者 鲁 萍

深秋时节,枯叶飘零。沧州经济开发区黄河路北侧的沟渠河堤上,却是一片葱葱绿茵,生机盎然。一拃多高的草坪铺于河堤西边,延伸两三百米,如同一块绿色的地毯,与东边坚硬的石头水泥河堤相比,“颜值”、生态功能都非常优异。

这片“绿毯”的编织者,是沧州金桥环保院士工作站团队。金桥环保集团董事长王阿婕自豪地说,这片“绿毯”的下面其实也是坚硬的水泥,他们借助刘永定院士科研团队的技术力量,利用藻—藓—草—灌四元专利技术,让绿色植物从石头上钻出来,实现修复生态、固碳、抑尘等功效。

土里探宝,发现绿色再生的秘密

在沧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开发区建投公司的支持下,9月25日,金桥环保院士科研团队把混有藻、藓、草的潮湿土壤涂抹在黄河路北侧的沟渠河堤上,土壤约5厘米厚,一周后,就萌出淡淡的绿色。扒开草丛,仔细观察,土壤和石头水泥粘得相当牢固,用手使劲儿搓也不会掉渣。10月初阴雨连绵,土壤虽被雨水浸泡冲刷,但依然坚挺,如今草丛长势喜人。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研究员、刘永定院士的学生邢伟揭秘,这是因为土壤中添加了独特的藻、藓、草等“宝贝”。

“藻类是广泛分布的生物,陆地上有陆生藻类。陆生藻类在光合固碳的过程中会产生胞外多糖,这是土壤粘在石头上的重要物质,粘性很高。”邢伟说,藓类在藻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科研人员在本地土壤中筛选出能产出更多胞外多糖的藻类,进行繁殖回土,再混合适于本地生长的草籽,最终实现石头水泥上的绿色修复。

“藻类本身就是营养物质,混合了藻类和藓类的土壤,营养丰富。”金桥环保董事长王阿婕说,沧州地处九河下梢,境内河流众多,同时还是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利用这项技术改善河道护坡生态环境、增加绿地面积,是一个新的尝试。这项技术还可以用在土质护坡上,种植扎根较深的灌木,在坡岸上的植物可以拦截部分污染物,净化入水水质,还可增加生物多样性,为昆虫、微生物等生物提供优良生存环境。

“四元技术”曾修复5.6万亩沙漠化土地

这种在石头上种草的技术,叫作“四元技术”,利用藻类、藓类混合泥土,形成牢固结皮,待结皮增厚,根据下层环境再种植草、灌木或乔木。

“四元技术”,是刘永定院士带队20年扎根内蒙古成功首次完成藻类荒漠结皮的研究,通过这项技术,刘永定团队在内蒙古达拉特旗5.6万亩的荒漠上,种出了绿洲。

已经在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退休的安晓亮,跟着刘永定团队,足迹遍布整个内蒙古,搜集藻、藓,研究结皮技术。“在自然条件下,藻类形成结皮并增厚,需要11年的时间,再形成苔藓需要15年。而通过这项技术,这两个时间都大大缩短,分别为3年和5年。”安晓亮笑着说,让荒漠变成绿洲比在石头上长草可要困难得多,因此他们对沧州河岸带的生态环境修复很有信心。

修复改善沧州水生态环境,吸引院士工作站落户

沧州金桥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环保企业,从环境监测设备的安装与运营开始,逐步扩展到环境工程治理与运营,并于2018年获批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参加高端论坛,金桥环保有幸结识了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刘永定,并将多年来改善沧州水生态环境存在的技术难点和区域特点与刘院士进行交流和咨询。刘永定对沧州的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非常感兴趣,接受邀请来沧州实地调研。

2017年9月,河北省院士工作站“沧州金桥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获批成立。2020年12月,刘永定作为河北省引进的高端人才来到沧州,负责金桥环保公司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刘永定是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专家,他是国家重点科技专项“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的首席科学家,国家973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首席科学家;主持“空间通用培养箱的研制和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2016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21年获得杰出应用藻类学家终身成就奖,是我国目前唯一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

刘永定院士带着十几名科研人员,调研了沧州境内的河流、坑塘、海滩等水域,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水统筹、五水协同”的“治水经”,从根本上解决沧州的“水”问题。邢伟说,目前,他们和金桥环保围绕沧州河流、坑塘、海岸带的生态修复和蓝碳绿碳统筹研发等方面,已经确定了一系列的科研示范项目,希望能够利用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让沧州这座海滨城市更具绿色魅力,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