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杰)我市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用近一年时间走村入户,于日前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工作,抢救性搜集到玉米、高粱等23个珍稀农家品种资源及1个野生大豆资源,全部“入驻”省级资源库。这次普查填补了沧州种质资源空白,发现了一批地方特色资源。据悉,市种子工作站将每份资源都做了全面详细登记,制作“身份证”,以方便后期种质扩繁和保存利用。
“这些资源有的年代久远,有的珍稀濒危,有的承载了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市种子工作站负责人孙勇说。据悉,这次普查搜集到的玉米类品种共5个,包括灯笼红玉米、鸡跳脚玉米、白马牙玉米、白八趟玉米、文玩玉米。豆类种质资源有10个,包括黄心黑豆、绿心黑豆、白皮绿豆、大青豆、包公豆、红爬豆、白爬豆、三角豆、农家黄豆、本地农家黄豆。高粱类品种有5个,包括黄骅的红壳白、黑壳白、甜高粱,南皮的散码、长挺秀。这些品种大多是沧州历史上农作物的当家品种,自身拥有的抗病等特性非常突出,有的还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可为育种提供亲本材料。但它们都产量低,现在很少种植,只有一些老农民少量保存,种植在房前屋后自食自用。
普查中,还发现了黍子、穇子、田菁等资源。其中,黍子民间俗称为“黍子”“黍谷”,籽实淡黄色,常用来做黄糕或粘糕,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活血作用。穇子,俗称鸡爪谷、鸡爪粟、龙爪稷、鸭脚粟,具有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广的特点,可作为救灾农作物品种,对腹泻等疾病有独特疗效。田菁适应性强,在土壤含盐量0.3%的盐土上或pH值9.5的碱地上都能生长,其茎、叶可作绿肥及牲畜饲料。
大豆应用价值高,是我国主要的油料及粮食作物。值得惊喜的是,任丘市农业技术人员意外发现了一种野生大豆,别名野毛豆、野黄豆。这种野生大豆枝蔓长1—4米,多见于潮湿的田边、沟旁、河岸、芦苇丛中,耐盐碱、抗寒、抗病等,与现在广泛种植的大豆是近缘种,可用来进一步培育优良大豆品种。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一粒种子就可以挽救一个物种。”孙勇说,种质资源是培育一切新品种的源头,拥有的种子品种越多,可选择利用的遗传基因就越多,培育出新品种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收集保存的过程很辛苦,但能在这些资源消失之前就将它们保存起来,以便有可能进一步发掘利用,是一件非常值得做而且有意义的事情。下一步,他们还将通过挖掘优异种质资源性状、共享和开发利用优异种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助力沧州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