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再只是愿景。春节来临,记者走村入户,为您呈现新农村别样新年气象:小村庄齐心开展清洁行动,以靓丽“颜值”迎接新春;孝老食堂其乐融融,独居老人喜迎佳节;农家特产俏销,为市民们带来舌尖美味,实现特色增收;还有人依旧停不下忙碌的脚步,为丰收早做准备……在这些剪影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村庄越来越美,生活日益向好,人们幸福满足。
幸福年
孝老食堂迎新春 耄耋老人笑开颜
临近佳节,家家户户盼团圆,走进青县金牛镇大鹁鸽留村的孝老食堂,热闹不已。20多位身着红马甲的耄耋老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食堂精心准备的饺子,喜气洋洋,温馨十足。
“俺们这儿离天津近,不少人由于疫情原因暂时不能返乡。俺村留守老人不少,超过80岁的,有27人常在孝老食堂就餐。”村党支部书记韩尚富说,大鹁鸽留村的孝老食堂在去年4月开张,建设的初衷是想让独居老人们能吃得更好,生活更舒心、幸福。为此,去年12月村里还组织了慈善募捐活动,仅一上午时间,就募集孝老基金35万多元。
“村民们都注重孝老敬亲,在这阖家团圆的时刻,咱食堂的责任更重,不能让老人们觉得孤单。”
为此,小年这天一大早,韩尚富早早赶到孝老食堂,张罗着包起饺子。“人越上年纪,就越注重传统。小年的传统吃食是饺子和年糕,但是老人们肠胃脆弱,吃年糕不好消化。咱们就一块儿吃团圆饺子,荤素搭配,口味丰富。”为了让老人们充分感受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他们还特意邀请村里的文艺爱好者,送上精彩的戏曲表演。
第一次在孝老食堂过小年,老人们也觉得十分新鲜。
“咱食堂做的饭干净,大伙儿来这儿都特别舒心,特别快乐。”“食堂不光定期给俺们理发、测血压,到了节日,还组织文艺活动、书画活动,比俺们自己在家有意思。”“幸福!以前俺都是一个人过节,哪有这么热闹?”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脸上满是幸福感。
“这还不到最热闹的时候呢。俺们订了彩灯,买了灯笼,这两天一挂,年味儿就更浓啦。”看到老人们脸上笑容不减,韩尚富更是笑开了花。
考虑到除夕当晚,还有四五位孤寡老人无人陪伴,韩尚富就计划着做一桌丰富的年夜菜,陪老人们热热闹闹过大年。“食堂正月初一歇一天,初二又营业啦。到时候,大伙儿又能凑到一块儿唠嗑、吃饭了,这年不是越过越高兴嘛。”
丰收年
腊月不猫冬 期待粮满仓
春节愈近,不少人都停下了忙碌的步伐,但来到献县麸糠现代农业园,人们依旧忙得热火朝天。
天刚蒙蒙亮,几辆秸秆收获机和运输车就相继驶离农机库,奔向献县多地地头。收获机忙着“啃食”地里的秸秆,随后“吐”出一个个柱形秸秆垛,再由运输车运回合作社齐整归集。
“往年腊月,俺们早猫冬了。今年不一样,还有一些地块的秸秆没收,得忙到年根底下了。春节歇几天,等到初六初七还要接着干。”活计不少,但合作社负责人张秋江的脸上却不见半点疲惫,反而神采奕奕。“今年咱不光粮食丰收,就连秸秆都丰收了。可以说,地里的产物是一点儿都没浪费,全都有去处。”
丰收,是张秋江心里不变的奔头。为了这个朴实的念想,一年到头,他的一颗心牢牢拴在了地里。
春天,小麦返青,准备春灌、施肥,还在正月时,他就会备好农资、修整农机。
夏日,作物植保,顶着炙热的日头,在几千亩土地上一晒就是多天。
秋季,丰收近在咫尺,却赶上了连续降雨。气候恶劣,也阻挡不了张秋江颗粒归仓的决心。那段时间,收割机连轴转,和老天“抢”下一囤囤金灿灿的玉米。
更难的还是抢种。早早把小麦拌好了种,克服不利地况,无论如何,也要机播着让麦种进土。
再到冬日,严寒将大地封冻,却是秸秆回收的黄金期。为此,又要放弃难得的猫冬时光,早出晚归,忙上月余收集秸秆。
“过了春节,这些秸秆就能派上用场。用它们和农村厕所粪污一起发酵,可以加工成有机肥。液态肥在小麦返青期喷淋到地里,固态肥在五月前后抛洒到地里。”张秋江说,去年小麦播种质量参差,地里的黄苗、弱苗不少,所以,他们不想猫冬,期望着能多一些原料沤肥,让小麦在春天充足补上营养,活力满满地奔个好产量。
一天赶着一天转,地里的活计,被张秋江安排得井井有条,他甚至连夏播的计划都做好了。今年,等小麦收获后,他计划着在2000多亩地上试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耕种。
做出这个计划,是他多番考察的结果。“现在大豆也可以机播、机收。充分发挥咱合作社的农机、农艺优势,调整种植结构,俺期盼着实现稳粮、稳豆双丰收。”他说,实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耕种,每种6米玉米要间种1米大豆,虽然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但由于田间通风、透光性增强,玉米的亩产反而能有所提升。除此之外,每亩地还能多收一百余公斤大豆。
“现在俺们已经准备好,就等着农时开干了。希望虎年风调雨顺,咱农民都能粮满仓。”谈笑间,张秋江对丰收又多了一份期待。
洁净年
村村“扫尘” 提升“颜值”过大年
春节“扫尘”是我国传统习俗之一。近日,在东光县,村民们不仅将家里收拾得干净利落,还参与到乡村环境整治行动中,给村庄大洗脸,让它以靓丽“颜值”迎接新春佳节。
冬日的清晨,气温徘徊在零下,让人不想出屋。但东光县找王镇张辛村的大街上却热闹十足。街边,挖掘机挥舞着长长的手臂,对准一处已破败的墙头“下手”,将残垣断壁悉数装入垃圾车。
“新年就要到了,大家一起搞卫生,干干净净过大年。”村党支部书记王连敬边清理垃圾边说。“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安排,依托县人和环卫公司,俺们着重清理了几处断壁残垣。这些都是老房、危房,不仅影响村容,还有危险。现在整成平地,干净亮堂,开春后,还能栽花、种树,成为一个小景点。”
不仅如此,为了让村里的“颜值”显著提升,这次,他们的清洁行动比以往更加彻底。党员、村民齐上阵,清扫街道、清理村边顽固垃圾点,犄角旮旯、背街小巷,全都不放过。“现在无论是在这儿常住的,还是外地回乡的,都说村上是真干净。每天,我们村干部还要分区巡查卫生,确保整洁面貌常态化。”
街道平坦、路灯靓丽、环境整洁……张辛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虎年的到来。过两天,村“两委”还计划着将火红的灯笼高高挂,再打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张辛村还只是东光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百日行动,干干净净迎新春的诸多村庄之一。
近段时间,东光县所有村庄齐上阵,对各自所辖的省道、县道、镇村道等沿途范围及村内河塘、沟渠、房前屋后等卫生死角进行了全面清理。
大单镇除对本村大街及两侧进行集中清理外,还着意清理了河道和坑塘周边的垃圾、秸秆,为春季引蓄水打下基础;灯明寺镇彻底清洁房后的粪堆、草堆、柴堆、土堆、垃圾堆等,清运垃圾10多吨……新年新气象,随着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节日氛围浓厚了,讲卫生、爱清洁的理念更渗透到了每位村民的心中。
特色年
土洋结合 农产品俏销年货市场
新春将至,我市不少农户正在抢抓节前的好时机,抓紧时间生产、销售特色农产品。这些从农村走出的产品有的“土味”十足,有的“洋气”出彩,成为年货市场的主力军。
这段时间,海兴县粮心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宝金的电话比平日里响得更勤了。接起电话,十有八九是找他买长长饽饽的。
张宝金说,长长饽饽是海兴的特产,用盐碱地上特产的旱碱麦制作而成。“将旱碱麦磨面后,得多人配合,用压杠压制多次,搓成长条馒头立在台面上,才算成功。”长长饽饽嚼起来筋道有劲,麦香浓郁,是很多人难忘的童年味道。为留住这地道的老手艺和老味道,张宝金还申请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大早,位于沧县的宏康农业合作社就忙了起来。温室里现采的蔬菜还冒着新鲜气儿,就被整齐装进一个个蔬菜礼盒,走向市民家中。“过年期间要菜的多,有时候一天能接百盒订单。”合作社负责人杨宝树说,蔬菜礼盒里装有20多种蔬菜,虽然都是普通品种,但是丝毫不影响市民们的购买热情。“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变化不小,过年虽然还是吃吃喝喝,但是更多人选择绿色、无公害的蔬菜,就为了吃个健康。”
与销售“土味”产品的农户不同,还有一些人将目光聚焦在新奇农产品上,抓住“洋气”特色抢占市民们的味蕾高地。
近日,泊头梦海庄园养殖合作社生产的鳄鱼肉就成为市民们抢购的新奇年货,迎来了一个销售的小高峰。凌晨四点,负责人霍树海就忙着抓鳄鱼、加工、打包、发快递……一天都闲不住。
“除了咱沧州的,还有北京、辽宁等地的顾客,不少都是老顾客。”霍树海说。
市民齐先生就是霍树海的常客之一。“刚开始吃,就是好奇鳄鱼肉是啥滋味。后来才知道鳄鱼肉是个好东西,蛋白质含量高。”他说,今年春节,他给亲戚朋友送的礼品也都是鳄鱼产品,让大家既能吃到新鲜,又能吃出健康。
近日,河间雨泽农业种植合作社的玉兰菜成熟,也成了不少市民心仪的年货。人们纷纷向合作社负责人于志强下单。
“玉兰菜,学名叫芽球菊苣,原产自欧洲,因形似玉兰花得名。俺用水培种植,全程无任何添加,因为健康,所以十分受欢迎。”于志强说。成熟季正赶上年货市场需求火热,现在合作社除了面向市民提供蔬菜礼盒,还向北京、山东等地的大市场发菜,供不应求。
文化年
送福到家 “文化年货”暖人心
“俺要这副‘年年如意 岁岁平安’。”“老师写得就是好,俺要4个福字。”……日前,泊头市四营镇孟付郜村的“两委”办公室内,一张张福字和春联散发出浓浓年味儿。不少村民围在桌前,挑选着心仪的“祝福”。
这是由四营镇党委、政府组织的“心系村民 送福到万家”活动。活动中,四营镇书法爱好者及志愿者走进了孟付郜村等多个村庄,义务为村民们书写了几千张春联和福字。
书法家挥毫泼墨,村民们也热情高涨,还有人在现场比画着学了起来。“老师不光是给俺们送祝福,更给咱老百姓带来了文化气儿,这个机会难得,俺哪能放过?”还有村民带着孩子来观赏、学习,让他们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吴桥县铁城镇八里韩村,红彤彤的福字同样温暖了村民的心田。日前,吴桥县工会、县文联邀请书法家们来到这里,送上喜气洋洋的“文化年货”。
长桌排开,红纸铺就,书法家们笔走龙蛇,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春联中。村民们围在书法家身旁,有的欣赏,有的挑选自己中意的春联。“手写的春联比外面买的有意义,更何况这些还都是书法名家的大作,俺们真自豪。”
看到这些“文化年货”成了抢手货,最高兴的还是八里韩村党支部书记韩学栋。“这几年,在镇党委、政府和驻村干部、包联单位的帮助下,俺村建起了家庭农场,村民们增收,修了公路,出行方便。现在,又给大伙儿来送文化,这里面,不光有浓浓的年味儿,还有美好的期望。以后,俺村还要朝着文化村庄的方向发展,让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
春联虽小,内涵却不少,百余幅“文化年货”不仅给大家带来了温暖,更为小村注入了一股书香,让记者感受到乡村崭新的精神风貌。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朱林林 左金花 王昱鑫 黄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