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浩
疫情期间,宅居读书,翻阅《“大运河与泊头”历史文化丛书》之《泊头历代诗文》。在黃绍箕作品一页,有《木兰花慢·泊头舟中寄都中饯别诸君》:耕桑留恋意,回首望,只云烟。算昨夜燕沽,今宵赵泊,明日齐川。益时不逢李广,更看谁射虎了残年。书罢闲看打桨,吟余静听鸣舷。篮舆稳度好春还,美酒载盈船。正处处碧波,村村绿野,树树青天。梦中风涛奇诡,乍推窗。
读完颇觉诧异,《木兰花慢》词牌虽然格式很多,但正体为101字,变体有100、102、103字不等,黃绍箕先生此词仅83字,显然有误。而且,上下阕句读及韵脚也都不合格律。我这个人读书最爱较真。于是按图索骥,先去找“黃绍箕”其人。
《泊头历代诗文》里的“简介”很简单:黄绍箕(1854-1908),字仲弢,号鲜庵,温州瑞安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湖北提学使。著有《鲜庵遗文》。《清史稿》里《黃绍箕传》也只主要介绍了他的仕途经历。但他作为温州近代史上的名人,当地媒体如《温州日报》《温州晚报》《瑞安日报》多有记述。
黄绍箕与撰述《墨子间诂》著名的孙诒让并称“二仲先生”,毕生致力教育,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教育史》,先后任四川乡试副主考、湖北乡试正考官、湖北提学使等科举要职,还做过京师大学堂总办、京师编书局监督、译学馆监督,主持过两湖书院。在政治上,他在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授意下,同康有为一起筹办强学会,并成为上海强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据《温州晚报》的一篇文章介绍,“张之洞的《劝学篇》,有人说实际上出自黄绍箕、辜鸿铭之手”。光绪皇帝变法之初,也是“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黄绍箕以张之洞所著《劝学篇》进呈”。戊戌政变前夕,他预先向康有为通报消息,使康免遭毒手。事后还向张之洞进言,千万不要株连其他维新志士。后来,黃绍箕同情同盟会,还曾与堂弟绍第营救过一些革命党人。
黃绍箕与南皮的张之洞关系匪浅。因为黄绍箕的父亲黄体芳与张之洞是同榜进士,过去叫“同年之谊”。黄绍箕19岁时,随父亲在京城,父亲让他拜张之洞为师。近代文学家、张之洞的幕僚陈衍评论黃绍箕的诗“极似《广雅堂集》中咏史诸作”。这里说的《广雅堂集》就是张之洞的诗集。后来在翰林院任职的黄绍箕,还娶了张之洞的哥哥张之渊的女儿,也就是说,黃绍箕是张之洞的学生兼侄女婿,是沧州的姑爷。1905年,张之洞给他父亲张锳墓立神道碑,碑文还是由黄绍箕书写的。
由此而推,黃绍箕的这首《木兰花慢·泊头舟中寄都中饯别诸君》大概是他南下任职或探亲过程中写下的。当时的泊头镇,运河以西属交河县,运河以东属南皮县。我原也以为《泊头历代诗文》是从交河或南皮的县志里转抄的。但从手头民国版的《交河县志》和《南皮县志》里,却没有见到这首词。作为黃绍箕的岳父家,南皮张氏家族的后人珍藏有家族文献,或许能找到更多关于黃绍箕与沧州的记述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