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寂寞读孙犁 张春景 2022年03月02日

结识孙犁是源自懵懂的文学梦。

高中毕业回乡那年冬季,在县里参加了文学创作学习班,认识了不少老作家和同龄长者。于是,就与张鸿举老人交往起来,他是出版过《幸福的宝蓝》著作的唯一河北省作家,彼时正在邻村回乡“改造”。有一次去家中拜访,临行,他用手摩挲着赠书的封面并送我4个字:博览群书。回家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呀,是刚刚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发行的《晚华集》。从此便记住了孙犁,更是结下了书缘,后来每每逛书店、书摊,便留意孙老的新作。

读孙犁的书是一种享受。孙犁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和人情之美,着力追求诗般的意境,其小说是别具一格的大雅美文。先生的出生地河北安平县,是一方有着较深文化底蕴的历史故地。故土文化的熏陶,使孙犁一生热爱传统典籍,孜孜苦读,深受影响。他温厚恭让的父母留下了一句令他终生不忘的家训:“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这句话,是对传统中国农民生活原则的一个总结,既蕴含着骨气,也流露出隐忍,可以说是成年孙犁生活态度的一种写照。从《荷花淀》《芦花荡》到《风云初记》,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写战争,也绝看不到刀光剑影、火光硝烟、血流尸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韵致的奇美画卷。如《荷花淀》,粉红的荷花箭、洁白的苇絮、粉面桃腮的荷花、清幽飘香的荷叶、啾啁斜飞的水鸟、穿梭往来的舟影,令人在明媚如画的意境中领悟那种欢乐、那种昂扬乐观的战斗激情。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诗一般的意境和情感。他塑造的人物中,有相当数量的妇女形象,一个个都是那么个性鲜明、美丽善良,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些战争背景下的北方水乡的女人,曾经让我久久心向往之。

孙犁曾说,艺术家如果能保持一颗“单纯的赤子之心”,就可以“听到天籁地籁的声音”,并诠释“赤子之心”,即安于寂寞之心。文章是寂寞之道,要从事写作,就要甘于寂寞,不受外界名利的诱惑和干扰。人心安静下来,才能像小孩子看这个世界,平静而真实地反映现实。倘若总想着做官、发财,心就不能纯净,怎么可能真实地感受和反映现实?先生天性细腻敏感,加上童年时代体弱多病,这对于他,可谓不幸之幸。力不足农的体质成全了他读书习文的愿望,培养了他对艺术和美的特殊敏锐。童年时期,他就对《封神演义》《红楼梦》等传统作品以及地方戏曲、评书鼓词这些民间艺术有着浓厚兴趣。也正是形成孙犁作品所蕴蓄的那种摄人心魄美的所在,才使许多作家竞相仿效,造就了以他为领袖的以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极具实力的作家群体——“荷花淀派”,他被尊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其实,我看孙犁就是一个普通的孙犁,他的模仿者纵然万千,但模仿者只看到他的外在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的内涵,只看到他的语言,看不到他的语言有他情操的显现,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了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他重又焕发了艺术青春,散文除了一贯的清新隽永风格之外,更加深刻严谨,充满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他仍旧默默耕读于书斋,远离世俗的喧嚣,他既没有以累累伤疤展示悲壮,也没有口诛笔伐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而是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索、更精美的文字,追寻乡里旧闻,怀念亲朋故旧,探索人性美丑,品味所遇所感。与早期作品相比,这时期的作品,无论内容还是思想,都更丰富、立意更高了。“有根基者才有生命力,有根基者才能远走高飞”这正是孙老的真知灼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