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沧州古韵》

描绘运河美景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改造提升运河沿线景观,使大家可以近距离接触运河,欣赏运河之美。在新华区沧铁嘉苑小区,就有这样一位喜欢到运河边采风的市民,名叫刘慧珍。笔墨通情,若水悠悠,刘慧珍的作品中,运河边的一草一木都成了她的主角,诉说着她对运河的热爱。
用画笔留存运河之美
只要一来到运河边,刘慧珍就忍不住拿起画笔。“大运河沧州段独具特色,运河沿岸有很多历史遗迹、人文遗迹,自然景观也越来越美。作为一名沧州人,我觉得特别自豪。”刘慧珍介绍,她原籍在保定。20多年前,随母亲来到沧州,投奔家住沧州的舅舅。刚到沧州的时候,刘慧珍就经常循着大运河,一路走,一路寻访点缀在沧州的地标。她爱上了这座城市,在这里成家生子。
由于身体原因,刘慧珍在家做一名家庭主妇。闲暇时,她喜欢到运河边散散步、吹吹风。“大运河变得越来越美了。”刘慧珍说,小时候她很喜欢看《西游记》连环画,最吸引自己的不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那些栩栩如生的图画。她便拿起纸、笔临摹,觉得特别有意思。“我心想,能不能把大运河美景画出来,留存这份美?”
于是,刘慧珍买来画笔、颜料、画纸和教材,开始自学画画。她特别关注市区的书画展和书画义卖活动,希望能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一次,刘慧珍看到一幅兰花图意象充盈,笔墨构图颇有气韵,一下子被吸引了。她特意在现场要来了画者的电话和微信。后来得知,画者是市国画院院长张文胜,刘慧珍慕名前去拜访,向张文胜表达了学习的愿望。张文胜被刘慧珍打动,同意收她为徒。
河边一草一木都是灵感
刘慧珍秉承张文胜老师的教导,拜读并临摹了很多佳作,研究大家的用笔、用墨及构图。她和老师、同学经常到市区公园及大运河沿岸采风,与大自然对话,在质朴的民俗民风中获取营养、寻找灵感。
“我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经常去公园观察兰花、荷花等,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刘慧珍说,她通过画花草,学会了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运笔方法,也学会了掌控墨韵和调配颜色、控制水分等技法。
为了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化底蕴,刘慧珍阅读了很多书籍。她还专门购买和运河有关的图书,研究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日复一日的练习和积累,刘慧珍从一个绘画“小白”逐渐脱颖而出。张文胜称赞她的作品:“起笔落笔映带生情,泼墨调色含润生辉。”
一次,刘慧珍站在彩虹桥上,两边植被茂盛,不远处就是清风楼,她随即拿出纸笔,描绘出一幅《运河情》。刘慧珍经常这样,边走边画,用颜料涂抹出天地万物的生命,构绘出大运河的时代新貌,将中国画的动与静画在纸上,漂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现在,刘慧珍加入了区美术协会,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她真情讴歌家乡、赞美大运河文化的一些作品被一些政商界和社会友人收藏,深受好评。
在琐碎日子里找到乐趣
清秀安静的刘慧珍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画如其人,她的作品呈现着扑面而来的美好和清馨。平时,刘慧珍就待在家里,照顾上班的丈夫和上学的孩子。每天忙完家里的琐事,她就出门采风。“画画的时候,我感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心里特别静。”刘慧珍说。
琐碎的日子里,因为有画画的陪伴,刘慧珍觉得很充实。十多年来,她一直倾情投入到绘画中,找到了抒发自己情感的出口,体悟着生活的快乐。丈夫程金平一直鼓励、支持她绘画。受刘慧珍的影响,她的女儿也爱上了画画,并于2018年考取了燕京理工学院美术专业。
百狮园、沧曲书舍、南湖公园、朗吟楼、南川楼……大运河畔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刘慧珍采风的足迹。“如今的大运河全线贯通,河水碧波荡漾,两岸树木葱茏。我要通过手中的笔,为美丽的大运河唱响赞歌。”刘慧珍说,她有一个愿望,画下更多运河美景,组成一幅长卷,为后人留下“运河盛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