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物向美

向阳花开(国画)王 平 作

清风荷畅(国画)王 平 作
“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徐则臣《北上》)
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水,不仅回补了地下水,更是优化了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大运河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千年之美”。继上次在青县“巡河”后,便和同事约好从泊头城区逆流而上到东光连镇,用脚步去丈量运河,用眼睛去记录风景,用心灵去感受历史脉搏、人文气息和发展变化。
运河巨镇 商贾云集
早上五点半,我们一行乘车来到泊头市运河生态公园。与两年前相比,景观带在保留原有植被、恢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新建了临河栈道、民俗建筑等,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令人神往。一路上,河水丰盈、绿茵遍地,大树参天、曲径通幽,河风习习、心旷神怡,有跑步、快走强身健体的,有打拳、练剑陶冶情操的,还有下棋、踢毽其乐融融的。清晨的公园里处处都是生机盎然、欢乐祥和的景象,来运河晨练已经成为周边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沿景观带乘车一路南行就进入到泊头市主城区,运河像一条蜿蜒前行的长蛇穿城而过。成千上万的居民临水而居,各式各样的商铺依岸而建;街巷里有热腾腾的包子豆浆,马路旁有水汪汪的瓜果蔬菜;悠闲的大爷大娘采购着一日所需,手上的袋子鼓鼓囊囊;莘莘学子行色匆匆,脚下的车轮蹬得飞快,清晨的泊头就已经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市井烟火画卷。
“泊头、舶头,船舶停靠的码头。”东汉末年,曹操开挖平虏渠,在这里设置运送军士、粮草的码头,这便是“泊头”的由来。金大定七年(1167年),设立交河县,境内设十一镇,泊头市区为新桥镇。明代改称泊头镇,并修筑土城。此后,泊头随着运河漕运的发展逐步兴盛,其商业特色鲜明,商贸经济繁荣,成为河间府的重镇。《泊头市志》(2000年版)记载:“运河开通后,运输便利,尤易发达商业,就泊头镇一处而言,两岸商贾云集,为数百里所未有。”明朝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余继登在为泊镇作《重修西城门记》中提到,“镇市租输于郡者岁百金,其他供应几当郡之半”,可见当时泊镇经济地位之高。清朝后期,泊头已成运河巨镇,为津南一大商埠。“运河南通江湖,北达津京,川产广产之运输,海货洋货之兴贩……而泊头实当其冲”。泊头不仅是直隶与河间府主要的商品集散地,还吸引了江浙皖、晋鲁豫等地行商前来贸易;商品种类繁多,除了粮食、盐铁与农产外,还兼有瓷器、漆器、布匹、绸缎等日用品和奢侈品。清代诗人王初桐在《泊头》中就有“一簇戎戎市,清晨过泊头。千家门对水,十里岸横舟。鸭脚林中寺,鹅黄柳外楼。春风成寂寞,滚滚卫河流。”的诗句。遥想当年,河上樯帆如林,河岸货物如山,铺面作坊鳞次栉比,商会牙行竞相争市,说不尽的繁忙,数不尽的繁华。清代山西票号也能为此提供有力佐证,直隶共有8地26家,泊头就有5家,可见当时泊头商贸之繁荣。始建于1912年的泊头火柴厂,依托运河采购原料、经销火柴,逐渐发展成长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
在泊头信誉楼商厦南侧,一栋典型山西民居风格的高房建筑,见证着泊头兴盛、传承着红色血脉,这里就是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泊头旧址。该建筑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原为山西阎姓商人所建当铺,后为直隶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最初校址。1948年4月至12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以此为驻地,对外以“华北建设公司”名义开展工作。这9个月是城工部工作最繁忙、最出色的时期,在培训青年革命干部、护送爱国民主人士、领导平津地下斗争、获取傅作义部偷袭西柏坡情报、智取国民党军队天津城防图、促进北平和平解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刘清扬、符定一、吴晗、周建人、蓝天野等著名爱国人士,都曾由华北局城工部安排从泊头前往解放区。华北局城工部成为连接平津地下党与党中央的一条红色纽带,为平津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运河在给泊头带来繁荣经济的同时,更是推进了民族融合。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杨、曹、戴、回、张、王、石七姓回民由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郎岗奉旨迁入泊头,定居在运河沿岸。至今,已有1.56万回族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在泊头这片充满朝气的土地上繁衍生活。
位于运河西岸200余米处的泊头清真寺就是永乐二年修建的。清真寺坐西朝东、面向运河,殿宇端庄肃穆,装饰古朴典雅,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泊头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寺内主体建筑为三进庭院,坐落在东西向中轴线上,分为前院、中院和大殿。大殿由99根巨大的金丝楠木承托,殿内巨柱方梁、落架高大,悬梁吊柱、雕花刻棱,斗拱构造、卯榫咬合,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古人工艺之精湛、构思之巧妙、用料之奢华,着实令人惊叹叫绝。这些金丝楠木的背后更是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368年,元丞相脱脱之子从南方押运木材进京修建皇宫,经运河到泊头时,听说朱元璋的部队打进北京、元顺帝北逃,木材及押运队伍滞留在此,就把木材卸在泊头。后来,北迁至此的回族人修建了清真寺。600多年来,回汉两族人民共饮运河水、共建美好家园,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也造就了泊头人诚信重义、包容开放的优良品格。
最美廊道 水清岸绿
出了清真寺,我们乘车沿堤顶路由肖圈桥穿过运河转东堤,经过南皮县的前七里和十二里口村,就到了今天远足走运河的起点——东光县堡子村。
清晨,阳光透过云朵洒在河面上,像一条缀满宝石的长绸带,微风吹过,波光粼粼;丰盈的河水轻快地拂过河床,时不时地打个旋儿、蹦个高儿,婉转曲折地向北奔去;堤顶路两旁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林间碧草如茵、杂花夹路。大运河东光段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南运河的独特风貌,被誉为最美运河段。
傍着运河、快步南行,大约七点半的时候就到了南霞口村。该村原来是一个大自然村,据《东光地名志》(2019年版)记载,明朝夏姓人在此建村,历史上建有管辖船只的机构,当时称辖口,后来演变成霞口。近年来,东光县在南霞口村周边规划形成了以速生杨为主的森林公园,沿运河东岸南北向长约10公里、东西向最宽处约1500米。这里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最高时可达1万个以上,故名“氧生园”,被誉为“吸氧,胜过苏杭;养生,人间天堂”。步入林中,一排排杨树像列兵一样伫立左右,绿荫环绕、空气清新,心情格外舒畅,脚步也随之轻快起来。对于久居城市的我们来说,身临其境一切都是那么的舒爽。
行走在堤顶路上,绿树掩映、碧水潺潺、风光旖旎,很快就进入了东光镇范围。白墙灰瓦、古色古香的村落就是霍元甲的“老家”——油坊口。霍元甲的太祖霍利通就是由此迁移到天津静海县,以武学著称于世。进村里,太后茶棚、迎凤亭、演武场等景观迎河而立,宗祠遗址和古井诉说着悠悠村史。我们好奇地问这个村的来历,是否和油有关?村主任告诉我们,全村67户、234人全部姓霍,祖居山西高平县,明朝永乐二年迁入城北安乐屯,后在此修建霍氏宗祠,并派一支族人守护;祖上名人辈出,其中就有明朝兵部尚书霍维华、清朝奉天府尹霍备、清末民族英雄霍元甲。该村明清以来就是大运河东光段有名的几个渡口之一,据《东光县志》(光绪十二年版)记载:“卫河六渡:油坊口渡,在城西北八里”。村名亦有典故,古有“南有麒麟卧、北有迎凤口”之说。据传,油坊口村因地处运河九曲十八弯之处,原名“迎风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皇太后回京由水路到此,遂问其地名,官员为迎合皇太后,遂取名“迎凤口”,后来字音念别,叫作“油坊口”,实则油坊口并无油坊。还有另外一则传言,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要经过此地,曾任奉天府尹的霍备在岸上跪了七天七夜,恳请皇帝在此登岸,体察民情。乾隆见此处民风淳朴、风光祥和,非常高兴,得知近年东光连遭天灾,百姓歉收,就下旨为东光“减赋三年”。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前方出现的一片桃林,一眼望不到边。一颗颗毛茸茸的小青桃,羞答答地躲在枝叶间,不肯见人。快步穿过桃林,一排整齐的木质房屋映入眼帘,原来是到了麒麟卧村服务驿站。怀着对村名的好奇,我们立刻进屋一探究竟。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自豪地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该村明朝之前叫小郑庄,村东侧土地庙的大铁钟上铸有小郑庄字迹。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进京赶考的鲁维肃由河西景县南苏庄坐船北上,行至小郑庄时天色已晚,夜宿此地。夜里梦到村边祥云漫天,芦苇深处有一尊麒麟横卧,想要走近细看,麒麟腾空飞起。夜梦惊醒后,自觉吉祥之兆,如果进京赶考高中,一定在此给麒麟建祠立碑。果真,鲁维肃进京高中进士,先后任明朝五品知州、清朝丹徒无锡江阴三县知县。期满后,举家搬迁来此,逐渐形成了鲁氏家族大院,村名也改为麒麟卧。
出了村子,路边的麦田好像一个个方阵,在微风吹拂下绿浪起伏,麦穗初齐、长势喜人,微微的清香撩拨起我们对丰收的渴望。当地朋友高兴地向我们介绍,这片麦田属于西北营村,农业专家测算如果不受灾害的话,亩产可以达到500至600公斤。半个月后,鼓胀的麦穗在热浪中相互依扶、沙沙作响,用手一捻粒粒饱满、颗颗金黄,那将是另一番美景。
走到南运河和跃进渠的交汇处,一座笔挺的钢制闸口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这就是矗立在运河东岸的东南友谊闸。1958年,东光、南皮两县人民战天斗地、迎难而上,用一座钢铁大闸降伏了肆虐的洪水猛兽,大闸也成了两县人民同甘共苦的友谊象征。60多年来,这座大闸引水灌溉、分洪减灾,用挺拔的“身躯”护佑着两县百姓的幸福安康。走近大闸,可以看到两侧用铿锵有力的行楷撰写着当年的历史:“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南两县(指东光县、南皮县)人民携手并肩冒风雪拒严寒,苦战3个月,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终于驯服了洪水,给万代子孙创造了幸福的源泉。建成友谊闸,波浪滚滚往东翻,日吐亿吨水,灌溉万顷田。水害成水利,旱地成良田,盐碱荒地变成米粮川,促使生产大跃进,低产面貌从此得改变。”6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滞洪要塞刻上了岁月的痕迹,成为见证沧州发展巨变的时代丰碑。
穿过东南友谊闸就到了东码头村。据《东光县志》(光绪十二年版)记载,码头渡是东光“卫河六渡”之一,最早是一处渡口。后因地处运河岸边,时有船舶停靠,就成了码头,村名也由此而来。承载着历史积淀和千年运河漕运“密码”的宋代沉船,就深埋于此。1998年6月,此处发现宋代沉船,经市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其抢救性挖掘,出土百余件价值性极高的文物。但由于汛期到来,不得不对木船进行就地掩埋。“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眼前不禁浮现出昔日古人在运河千帆竞发、追求美好生活的盛景。
千年古邑 魅力观州
九点半过后,太阳不再若隐若现地“捉迷藏”,天空彻底放晴,湛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经过3个小时的急行,步态有了些许“蹒跚”,肚子也开始唱起了“空城计”。我们乘车沿茧城大街一路向东进入县城,品尝了大米饭小炖肉、豆腐脑等特色美食,亲身感受一番东光的千年古韵。
东光古称观州,枕冀鲁之交,既具有鲁文化的儒雅敦厚,又具有燕文化的慷慨好义。据旧《东光县志》(清康熙年间编纂)记载:“东光春秋两汉称侯国,六朝之际置观州,五代迄宋开军府,非仅以县名。故溯其盛时可兼有数邑之地,及其遭废。或析于此,或并于别邑,分合互异,境域时有变迁”。在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东光经汉至明清,历朝历代无论郡治、军治、州治、县治,虽然县城名称多有更易,但它始终保持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没有变。历届志人考证:“东光名源秦东阳,久设州县定域邦,虽有分合亦重镇,千年府第历沧桑。”
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普照公园,“红花绿树依草坪,曲径通幽似仙境。一寺一观一行宫,两馆三湖留香亭。佛教道观容一园,元曲京韵负盛名。东西南北常来客,春夏秋冬赏美景”。这里展现了千年古刹铁佛寺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再现了二郎岗永清观的昔日北国奇秀,复刻了泰山行宫的山峰峻拔,重塑了元代散曲、现代京剧戏曲的历史文化氛围。
铁佛寺位于普照公园中部,又名普照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组成。大雄宝殿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像为铁铸,高8.24米,重48吨,是全国最大坐式铸铁佛像,全身镀一层金粉,金光闪耀,光彩炫目。原铁佛铸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已有千年历史。北宋从太祖开宝到至道年间,大雨频繁,洪水泛滥,死伤百姓无数。人们为了祈求神力,决定塑铸铁佛,以镇天灾。因铁佛身躯高大,铸艺精湛,造型优美,与北周时期铸塑的沧州铁狮子和隋代修建的景州舍利塔齐名,因而有“沧州狮子景州塔,东光县的铁菩萨”之说。在民间神话传说中,东光铁佛是运河里飘来的。传说佛教在隋唐就已传入东光,信奉者很多。铁佛原本在香河县金鸡寺,但因向往东光这块佛乡宝地,每天僧人撞钟即发出“东光、东光”的声响。金鸡寺和尚意识到铁佛要去东光了,于是就用铁链锁住铁佛右臂,铁佛挣断锁链沿运河逆流南上。沿途各县见运河里漂来大铁佛,有的在河边修起接佛寺,想拦住并且留下铁佛,但铁佛毅然向南,一直到东光码头才停住。这样的庞然大物,没人能搬得动。来了一个小和尚,其貌不扬,一口气吃了十多屉包子,俯身把铁佛背上了岸,放在一口井上。人们就在井上建起了铁佛寺。据说这小和尚就是铁佛的化身。
在普照公园的西侧有两座以人名命名的建筑——马致远纪念馆和荀慧生纪念馆。马致远,东光马庄(今马祠堂)人,进士及第,任浙江行省务官,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童叟皆能朗朗上口。荀慧生,艺名白牡丹,原东光县谷庄人,全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并称京剧“四大名旦”,一生创作了别具一格的荀派艺术。荀慧生成名后,不忘故乡,刻一闲章上书“荀词慧生留香馆,河北东光是我家”,表达了远方游子对故乡的拳拳之心和思念之情。他们不仅是东光人的骄傲,更是东光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一张靓丽名片。
八方通衢 世界遗产
匆匆游览普照公园后,我们乘车到小圈村,继续开启步行之旅。沿堤顶路南行,依次路过孙家园、陈家园、毕家园,三村因距县城较近,自明朝迁居以来,就以种菜为生。但与青县段连片的温室大棚不同,此处依旧沿用传统种植方式,有机菜地星罗棋布。田间地头上,菜农们施肥浇水、翻土锄草,好一派繁忙景象。
期间,我们还陆续经过小龙湾、大龙湾,入湾前河水湍急,过湾后水流平缓。河道依旧保留着“九曲十八弯”的原生古河道形态,清代汤储璠就曾在《御河棹歌》中写到:“大龙湾过小龙湾,相见朝朝暮暮间。怪道唤郎郎不应,郎船已过数重山。”
一阵叮叮咚咚的机器轰鸣声,把我们的思绪从古运河上拉了回来,眼前一栋栋工业厂房随处可见,一辆辆运输卡车蓄势待发,原来是到了李四维村。李四维村紧邻大运河,水运条件便利,村里自古就有做生意的传统。1980年,村集体企业从上海买回来一台机床,开始生产包装机械配件——裁刀,拉开了包装机械产业发展的大幕。此后,李四维村的包装机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李四维工业园区,大大小小的各类包装机械企业也沿105国道向南北延伸。目前,东光县拥有纸箱包装机械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3.5万人,年销售收入逾百亿元。
临近正午,气温逐渐升高到30摄氏度,太阳炙烤着大地,空气里弥漫着闷热的气息。行走了24公里的我们,早已没有了“闲庭信步”的逍遥。体力不支的同伴边咬紧牙关快步前行,边开玩笑地说:“现在是对身体和毅力的双重考验,不到连镇不罢休。”
连镇原名连窝镇,初建于隋,形成于宋,兴起于明,繁荣于清,因是水陆码头,有驿站曰“连窝驿”、渡口名“连窝渡”,两岸由小郭村、肥城、宋家圈、鬼家集、曹家厢房、东光口六村连起,逐步发展形成,清朝已简称连镇。目前共有前一街、后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六街、七街、八街、九街10个村委会,人口7740人。
连镇作为水陆要冲之地,文人墨客不绝于途,富商大贾熙熙攘攘,运河上往来着三教九流、活跃着五行八作。明清时期,许多外地行商在此开作坊、设货栈、立商铺,经济营生。根据现存的清代晋商会馆残碑记载,单乾隆一朝当地晋商商号有记录的就30多家。明朝国子监助教瞿祐在《泊吴桥连窝驿》中赞道:“官船来往泊官河,凤有高梧鹊有柯。久客羁栖嫌寂寞,喜闻水驿是连窝。”清代吴名凤在《北吴歌》中写到:“有明驰驿置连窝,一片粮帆接卫河。雨少怕闻船搁浅,截流又唱纥那歌。”
民以食为天,随着舟楫的频繁往来、客商不断汇聚,连镇烧鸡、吊炉烧饼、花生米等特色美食也随之广为流传,深受周边百姓喜爱。其中,尤数李家烧鸡最为有名。李家烧鸡由“李小辫”创于清代,因风味独特而驰名,其工艺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清朝才子纪昀(纪晓岚)于17岁迎娶原配夫人马月芳(东光马氏家族人)时,其岳父曾将李家烧鸡作为礼物赠予纪昀。纪昀品尝后觉得味道甚佳,进宫时就将李家烧鸡作为贡品送予乾隆皇帝,深受赞赏。
连镇还是一座军事古镇。清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北伐军在连镇与清军力战一年致全军覆没,主帅林凤祥被俘,至今箭镞、马骨时有出土,其战事惨烈,百姓犹传。陕甘总督左宗棠也曾在连镇设行军大营,与西捻军作战。西捻军战败,首领张宗禹见大势已去,便化装出逃,一路乞讨至沧县孔家庄(今属南大港),此后二十余年在此隐姓埋名、行医治病,死前才告诉村民他叫张宗禹,是捻军首领。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治病救人,为其修建了墓地。《沧县志》(民国版)对此也有所记载:“张酋败后,逃至邑治东北之孔家庄……后二十余年病死,即葬于其庄,至今抔土尚存焉。其临殁时告人曰:‘吾张宗禹也。’”张之洞在《过连镇僧忠亲王战垒》中感叹:“此是名王旧战场,连村青草上颓墙。野狐争塚抛残骨,官马眠坡带烙创。”
“谢家坝到了!”这一声提醒好似春日里的甘露,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整个人都感觉轻盈了许多,我们终于在十二点半前走到了本次行程的终点。“糯土合成月一弯,运河横卧锁狂澜”,谢家坝位于南运河东岸连镇五街、六街交界处,全长218米,厚3.6米,高5米,是南运河河北段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是大运河58个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夯土以下为毛石垫层,基础为原土打入柏木桩筑成。南运河河北段多弯道,致使险工险段众多,连镇谢家坝处为险段之一,历史上洪水在此处曾多次决口。康熙年间,云南禄劝知州谢宗枋任满告归,卜居连镇。为治理水患,其出资从南方购进大量糯米,带领众乡邻用糯米熬粥,加灰土与泥土混合,修建了一座糯米大堤,后人称之为“谢家坝”。坝体筑成后再无决堤,时至今日依然完好。
“一馆涛声起,身临古运河。黄沙凝大坝,糯米解沉疴。科技还原景,非遗奏凯歌。声名存世界,千载伴连窝。”谢家坝东侧,一栋红砖红瓦的水工智慧博物馆临河而建,外立墙面一部分模仿了夯土结构,与谢家坝遥相呼应、相得益彰。馆内分为世界奇迹、济运护漕、南运雄风、京杭保障四部分,通过实物、文字、图片、模型等形式,以现代高科技三维动画及幻影技术展示大运河的水工智慧,再现了古代北方平原运河治理与管理的高超技艺,为世界水利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百年谢家坝、现代水工智慧博物馆,两者一古一今相映成辉,诉说着千年运河古县的匠心传奇。
一条大运河,承载着半部中华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此次泊头、东光沿河之行,运河就像一条蜿蜒舞动的玉带,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河清岸绿、生生不息的自然画卷,更是向我们诉说着两县赓续的文脉、流淌的历史以及背后的人文精神。千年运河世纪复苏,这次奔涌、忙碌的不再是漕运,而是被唤醒的运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