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军义

兰 香

吴曙光

王吉仓
◆总策划: 张徽贞 周红红
◆主 讲: 刘军义 优秀传统文化推广者
兰 香 迎宾路小学副校长 儿童文学作家
吴曙光 教育专家
王吉仓 河北海岳律师事务所律师
◆主 持: 祁凌霄
◆执 行: 刘 伟 高海涛
主持人:
暑期,孩子们是沉溺于疯玩,还是利用假期读书?这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孩子处理学和玩的关系,择有益之书,玩好读好学好?
刘军义:学是有系统、有规划的学,玩儿关键是怎么玩儿。要有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假期是孩子们特别好的锻炼机会。需要一种健康活动来代替玩耍,有团队组织,会走得更远。我们学习小组共12人,每周组织2次活动,主要学习古诗词。孩子们清晨6点准时到百狮园跳绳,晚上到文化艺术中心轮滑,用一种健康活动来替代玩耍。如果让孩子放纵、看游戏、玩游戏,对学习没有好处。
团队里孩子们学习特别紧张,每天可能有十几项任务,背诗词、读作文、写假期作业、练毛笔字等,时间安排得很满,但孩子们精力却特别充沛。为什么?我感觉就是需要抓住两头儿,早晨锻炼、晚上轮滑,孩子们没累的感觉,一直要玩儿到晚上九点半,才回去睡觉。
兰 香:长达两个月的暑假对孩子和家长都是考验。作为从教20年的小学老师,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上学时盼着放假,但真放假后不出两周,又厌烦了,恨不得快快回到学校上课。
究其原因,满满当当的课外班使暑假成了“伪假期”;孩子处于“放养状态”,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想干什么干什么;开始新鲜,后期无聊,暑假成了“空假期”;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暑假成了“放纵假期”。表面上看省心,但孩子突然近视了,作息也混乱了,学习精力不集中了。其实孩子也不是真正快乐,而是渴望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
处理好学和玩的关系是“劳逸结合”“有章可循”“榜样引领”。“劳逸结合”就是让孩子能感受到假期的轻松,也能感受到假期自我成长的快乐;“有章可循”是制定合理计划,制定目标关注细节,细化到具体时间做什么事情;“榜样引领”是指家长的高质量陪伴。
吴曙光:学和玩既对立也统一。玩是天性,学是成长。不能完全脱离天性,也不能完全随顺本能。孩子们在学校主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适应社会的知识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和假期里补充。所以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增长见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引导孩子爱读书、读好书呢?家长首先要协调好玩和读书的关系——玩是为了更好地读。玩得开心时,可给孩子讲书里他感兴趣的事,通过好奇心培养阅读兴趣。同时,家长对书籍也要有所选择。现在文化多元,良莠不齐,即使是好书,也应看孩子能否读懂,是否符合他的年龄阶段。
读也能提高玩的质量。比如旅游前做好攻略,提前查阅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就会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王吉仓:我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升大三,一个升五年级。我没有系统的教育理念,甚至感觉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我过去的学生时代,每到放假,一身轻松,临开学才突击写作业。没计划或空计划。现在我对孩子的教育是劳逸结合、学玩兼顾。先完成暑期作业,不反对玩电脑、玩游戏。小儿子偶尔说些军事、历史知识,是玩电脑、玩游戏获取的,虽然碎片化,但并非无益。
处理学和玩的关系,择有益之书,首先要因材施教。当孩子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游览历史博物馆就是一种玩的方式。他会对历史读物更感兴趣,主动阅读。这时,玩好读好学好就不再是问题。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被“色彩斑斓”的网络视频、游戏所吸引,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家长应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时间,善于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读者陈年老酒:现在的暑假已经变了味,孩子们得不到休息,一大堆作业,各种补习,孩子们太累了。这个问题提出得很及时,社会、家庭和教育部门都该重视起来。
主持人:
学习是系统的,与学业相关,与孩子身心特点有关,与家庭或社会环境有关。是否应针对不同的阶段,制定系统读书计划,有条不紊地行进?
吴曙光:读书确实需要规划。爱迪生小时候就曾经在图书馆里一架一架地读书。后来一位智者告诉他读书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才能进步得更快。
读物的选择既要符合孩子心理特征,又要有相应的阅读目的。有些书是用来泛读、拓宽知识面的,如孙权劝吕蒙学习,就是泛读——不是让吕蒙做博士,而是要涉猎历史;有些书籍需要精读,温故而知新,像孔子学琴一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把握。
刘军义:现在有个追时髦的社会现象:这个孩子读了什么书了,那个孩子读了什么书了,感觉自己孩子不读就落伍了。家长随大流,没定力,造成孩子被动卷入,不能自主学习。有人提到逼孩子背书现象,逼着背诵,孩子不听话,不理解,背出来没意义,传统文化不是逼着背出来的。
阅读验证或回应已存储的知识,会激发读书兴趣。比如,去年我们诗词小组的同学们去西柏坡、冉庄参观,其间我给孩子们放《地道战》,他们看完以后特别感兴趣。我女儿从此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题材的书籍、小画书、老电影,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一年来,她反复阅读观看大量红色经典,如《三大战役》《雁翎队》《小兵张嘎》等。这就是验证。验证以后,她就常提问,“哪个战斗是谁指挥的”“哪个战斗是谁去的”等,还以小记者身份撰写了观看《地道战》的感受,发表在报纸上。验证,让她找到了乐趣,这是她对读书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
王吉仓:学习有连贯性。不同年龄接受知识水平也不同。低龄孩子可学唐诗、简单的外语,大一点可学些简单的物理、化学知识。针对成长阶段、身心特点、所处环境,制定系统连贯的读书计划是更科学的培养方式。
我家老大上高中时偷写小说,我发现后把孩子送到外地学校,加强应试教育,最终考上了大学。但是考上的学校在我看来并不理想。但当时如不加强高考知识学习,可能就考不上大学。在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的阶段,家长应对孩子有适当提醒,不要任孩子偏离轨道。适当强制,把握好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完成作业和学业。在这个前提下,其他爱好可顺其自然。
兰 香:学龄前建议多读图画书、立体书;小学低年级多读拼音版童话书、校园小说;小学中年级多读百科全书、校园小说;小学高年级多读名著类青少年版、人物传记。
读者庞伟荣:计划性、引导性对孩子阅读很必要,家长应通过学习和总结,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发挥好家长指导的作用。
主持人:
家长和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在个人奋斗或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哪些与读书相关的启发性故事?
刘军义:暑假里,我给诗词班讲了《蜀道难》,这是高中课文,孩子们今年才上5年级,有点儿超前教育。我利用七八个课时讲完了《蜀道难》,每节课只讲五六句、七八句。讲完后,我提问题:学完了,你们会背了吗?孩子们都说会背啦。我问难不难啊?孩子们说不难。然后,我又问为什么不难?孩子们说“因为我们分了很多的时间段来学习”“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我说“太对了!你们以后碰到大任务、难任务的时候,要学会把它分成小段儿来完成,就不会感觉难了。”
会背《蜀道难》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有这种体验,帮助他们学会“以后碰到困难、挫折,要分成很多的小段儿来完成”,这就是孩子们需要总结的、感受的、收获的,而不是单纯地背诵《蜀道难》。不少孩子,遇到挫折很难爬起来。哭不怕,哭完以后的事很关键,要让孩子体验爬起来的感受。谁输棋也不高兴,只有不怕输的棋手才是胜者,即使输棋也是收获,以前输得多,现在输得少了,这就是进步。
兰 香:我的经验是家庭共读,每天晚上8点亲子阅读,包括读纸质书、与孩子进行交流。
儿子上初二时,从学校图书馆带回来一本《查理九世》,我看到后很惊讶,但没指责,而是和他一起读完。偷偷看,不如让他光明正大地看。看完后我们讨论,他说:“同学们都痴迷,我看也不过如此!”晚上,我给学校打了一个电话,问为什么已明令要求下架的书籍会出现在学校图书馆里。之后学校第一时间解决了这件事。
吴曙光:曙光元认知诗词小组是我们团队刘军义老师发起并担任主讲的。刘老师用科学心理学知识引导他们,习得了大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比如刘老师讲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详细讲解了韩愈被贬赴任,如何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挫折并勇于承认错误的故事。后来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运用,即使遇到挫折、被冤枉了也能坦然面对,表现出坚强和包容。
王吉仓:我的教训多于经验。高中时期,我酷爱阅读哲学、社会学书籍,还参加了杂文创作函授。寒假期间,我看到一桩退婚引发的命案,写了篇《普法与文化传统》的杂文,刊登在《中国法制报》上。但是,由于没有处理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偏科,最终与大学无缘。我一面打工、开店维持生计,一面靠自学来获得学历、考取律师资格。经营创业失败后,历经曲折,我通过了全国律师资格考试。从事律师工作至今已经24年,其间我通过自学提升了学历,并以符合“引进人才”的条件由农村迁移到沧州市成为市民。
从事律师工作后,此前的阅读习惯起了很大作用。读书看报学习成为我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业内,受到认可和有关部门表彰;业外,我作为“沧州日报为烈士寻亲公益行动”团队的骨干力量,通过阅读、走访,寻访到40多位烈士的亲属,被《沧州日报》评为“2021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主持人:
读书要善于汲取正能量,学习优秀的文化知识,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有用人才,这方面有哪些思考?
刘军义:红色文化书籍正能量特别多,所以我推荐孩子们多读,家长们也省心、放心。“八一”前夕,我们邀请了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战士,给孩子们讲课。还组织孩子们去荣复军人疗养院看了看。我想让孩子们知道,战争是一个什么概念。孩子可能认为“战争是美好的事情”“我们胜了,敌人败了”“很轻松战胜敌人”,所以我想通过这些体验,让孩子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而和平才是主旋律。
吴曙光:孩子从小建立正确的三观,有正确有效的知识,才能规避社会流毒书籍。
阅读需要家长引领陪伴,孩子理解能力差,有时甚至会误解、曲解。近年来我一直和儿子一起读《三国演义》,给他讲袁绍袁术没有为天下百姓的情怀和担当,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刘备从草根奋斗成蜀国的君主,恰是因为胸怀天下的抱负……于是孩子不再关注那些打打杀杀,而更关注人物的智慧,从而种下为国为民的种子。
小我之我承载烦恼,大我之我成就幸福。情怀和担当非常重要。比如《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受苦受难,从不抱怨悲观沮丧,而是砥砺前行。唐僧每次被救后,先想抓紧时间西行。儿子说他是慈悲,我说慈悲是因胸怀天下和智慧。唐僧知道自己的使命,没有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人和事上面。这些心得,如果不教孩子、引领孩子,任其发展,他们就会随顺本能而过度关注自我,烦恼重重。
王吉仓:书本是媒介,但书中的东西并不都好、都适合孩子阅读学习。10多年前,发生过很多青少年沉迷小说、荒废学业的现象。他们也在废寝忘食,但所读内容并不能对成长起到好作用,这就需要家长帮助选取。青少年早期,建议少看或不看负面的所谓现实主义的东西,如果接触,也应适当引导。避免审美偏离正轨,对人生、社会产生灰色认识。也要引导孩子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避免过于单纯、过于理想化。
兰 香:读书习惯养成期以兴趣为主,读书习惯养成后,一定要选择优质读物。同样一个任务,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进行。家长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学习方法中的“游戏力”。一个目标的有效达成,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读者王成东:过去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现在看,就有些片面了。其实,读什么书都有用,关键是看怎么用。读了所谓的坏书,作为借鉴也未尝不可。不读书,就没法全面地认识世界。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和事情都实践一次,更多的还是通过读书这种间接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对好的要认真汲取,对坏的要批判地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主持人:
成长阶段需要各种知识营养,选择图书时,有所侧重,也顾及到其他,都有哪些建议?
兰 香:建议正规途径选购正版图书;孩子喜欢的书家长翻一翻,读一读;选择出版社和知名作家,内容品质有保证。语文课本每单元都有推荐书目或篇目,这样的延伸阅读也叫主题阅读,不要忽视。“好书”概念抽象,不好界定,但红色故事肯定是积极正能量的,可以推荐。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书,有保证。孩子成长环境里眼见都是经典好书,即使他抽屉里藏着“非主流”,家长也不必过分焦虑。成长是一辈子的课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过程,把握住主轨道不偏离是首要原则。
吴曙光:假期阅读要以完成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目为主,另外要注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全面发展。名著、经典和名人传记,经过千百年选择积淀,适合不同时代的人。只要能与时俱进,不僵化、不固化,就一定能从中汲取营养。我们的古诗词学习小组也是基于此理念成立的。
王吉仓:结合孩子的年龄段、身心特点、性别、成长环境等科学选取读物;结合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可接受程度,帮助孩子制定系统的读书计划。避免因孩子不能理解,而产生抵触、厌烦、逃避情绪;广泛选取课外读物,引导孩子吸收各方面知识;发现兴趣、培养兴趣,把被动学习转化为有兴趣的主动学习。
读者王成东:知识改变命运,读书积累知识。读好书,好读书,学以致用。孩子学习要顺其自然,不断引导,达到学之必然。孩子们没有形成完整的思维和意识,很容易被蛊惑。因此,一定要确保他们能读好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