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妖娆哥”的 高跷理想 本报记者 邢 程 2023年03月26日

“妖娆哥”正在和女儿表演

张明在教儿童踩高跷

半遮面儿弄绛纱,暗飞桃红泛赤霞。踩在一米多的高跷上,37岁的张明左手掐腰、右手捏扇,举手投足间尽是娇羞妩媚。“黑寡妇”被堂堂男儿郎演绎得惟妙惟肖,引来众人围观叫好。

今年正月,新华区高跷艺人张明因扮演“黑寡妇”火出圈,被人亲切地称为“妖娆哥”,一时间红遍网络。不少粉丝慕名前来一睹“芳容”,不少孩子想要拜师学艺。为此,身为医护人员的张明,在闲暇之余,专门成立了儿童高跷队,义务传授踩高跷。凭着一片丹心,他要把这项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高跷有了“后备军”

午后的阳光刚刚好,大运河中心城区段堤顶路上,人来人往。这时,市回民小学对面的小公园内,又响起了激昂的鼓点。小学员们绑好腿子,踩在高跷腿上,生龙活虎,甚是可爱。

转眼间,张明的儿童高跷队已经成立了一个多月,入队的孩子超过40人。每个周六、周日,孩子们就聚到这里,学习踩高跷,个个劲头十足。张明说:“看到这么多孩子喜欢高跷,我很欣慰,传统文化能在年轻一代人中传承发扬下去,是每位传统民俗文化传承者最愿意见到的事儿!”

开班前,张明开着车,围着市区考察了好几天,最终选择在这里教学。“这里位于大运河畔,环境好、阳光足,小公园场地不大,但往来的人不少、氛围足,授课再适合不过。”张明说道。

每次外出教学,张明都会带着音响,里面有提前录制好的曲乐鼓声。“鼓点是高跷的灵魂,只有踩到鼓点上,才有精气神儿。”为了让踩高跷的小学员们快速进入“角色”,张明特意挑选了自己演出时最经典的现场配乐。

在张明的儿童高跷队,3岁半的小学员马铭泽最得他的心。“这孩子是队里年纪最小的,很有天赋,跟着鼓点就能扭起来,稍一指点就能心领神会,是个可塑之才。”谈起高跷“后备军”,张明的脸上带着得意。“为这些爱高跷的孩子,付出多少都心甘。”

自创“黑寡妇”成名

10岁的张译丹是张明的女儿,已是儿童高跷队的“元老”。3年前,她就跟爸爸学习踩高跷,演出时也常能看见她的身影,她扮演的“粉色大公主”形神兼备,是目前我市高跷队儿童艺人中的佼佼者。她说:“将来,想尝试更多角色,比如爸爸自创的‘黑寡妇’。”

说起“黑寡妇”这个角色,是张明突发奇想的。一夜爆火的原因,他也说不上来。

高跷表演,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单是出场顺序就排了20多位。京德、二头、武相公、腊花、白蛇、许仙、青蛇、杨宗保、穆桂英……每个角色有其经典动作,出场顺序越靠前,戏份越足。

“从小,在我的意识里,始终觉得如果高跷踩不好,摔了跟头,很‘丢面儿’,要赶紧爬起来接着表演,哪顾得了疼?”张明说,绑上腿子,就要想尽办法琢磨怎么能让自己演得更好,除了努力没有捷径。多年来,张明扮演过很多重头角色,可他总想着再创新,于是今年打造了“黑寡妇”这一角色,并量身定做了服装、配饰。黑花棉袄搭配紫色浓妆,手持团扇,妩媚多姿。

张明说,高跷艺人要有韧劲儿、能吃苦,所以男性居多,很多角色需要反串。“黑寡妇”这一角色在张明的演绎下,一颦一笑皆是风情。妩媚中带着诙谐的表演方式,迅速在网络走红,也为高跷这种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高跷分文跷和武跷,文跷穿短衣襟,腿子较高,重扮相、靠扭逗。武跷腿子较矮,表演中更强调个人技巧,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咱们家乡表演的是文高跷。”一名高跷老艺人介绍,“黑寡妇”出名,也许是张明扮相独特,步伐身段扭动得引人注目,因而才在众多高跷艺人中脱颖而出。

线上线下传非遗

随着“黑寡妇”火出圈,一时间,好评扑面而来,而张明却一面耀眼夺目,一面隐于内心。

“我很享受这种万众瞩目的时刻。”张明说,“可高跷是跑给自己的。”从张明笃定的目光中,可以感受到他对高跷艺术的钟爱和30多年来的执着。

张明出生在高跷世家。自小耳濡目染、摔打摸爬,高跷对于张明来说,像是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五六岁时,张明就能踩着高跷扶墙走,8岁就已经随团演出。

“当时,家族中7个男孩儿,有4人加入了高跷队。”张明说,他排行老小,跟沧州有名的高跷艺人张作安学艺,跟二伯、大哥一起跑场子,最多时一天跑过12场,小腿全都磨破了皮,卸下腿子累得连路都走不了,可绑上腿子,跟着鼓点就能跑起来。

“你说这神不神?”说起高跷,张明眼里满是热爱。虽然长大后成为一名医护人员,高跷,他从没放下,每年都要跑几场。

随着腾空出世的“黑寡妇”,让热爱高跷的张明有了新想法。从此,张明开始在直播平台发布短视频,利用“名人效应”传播传统高跷文化。他发布的短视频点击量近50万人次,点赞留言超过3000条,粉丝量超万人。

“粉丝中不乏大量青少年,而这个群体无疑是未来确保咱们传统民俗文化一代代传下去的主力军。”张明说,除了个别的老艺人,在高跷表演者中,他的年纪算是偏大的,传承弘扬各项传统民俗文化亟须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

不少网友留言,想向他学习踩高跷,让张明豁然开朗。他把成立儿童高跷队义务教学的想法告诉好友王震,两人不谋而合,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他们表示,会将高跷技能毫无保留地教给这些孩子。让高跷这项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代代相传,是他们的一分热爱,也是一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