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再议神门口与镇武庙 王立成 2023年06月15日

脚踩龟蛇的镇武铜造像

近期,沧州有关媒体刊发了踅宗华《神门口与镇武庙》一文,记叙水月寺附近运河东岸有关“神门口”和“镇武庙”的文章,读之深受裨益。但白璧微瑕,文中关于“镇武大帝”的记录及“神门口”的具体指向都值得商榷,笔者不揣谫陋,略陈一二。

首先,关于真武大帝的尊号册封问题。《神门口与镇武庙》一文云:“镇武即‘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也是道教所奉的神。宋真宗时,尊为‘镇天真武灵应祐圣帝君’,简称‘镇武帝君’,民间惯称‘镇武大帝’。”其实,真武大帝在宋真宗时的诏封时间为天禧 (1017-1022年) 年间,封号为“真武灵应真君”,非“镇天真武灵应祐圣帝君”。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又“奉册增上尊号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且文中“祐圣”当为“佑圣”。

真武由“真君”跃升为帝尊是在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封“光圣仁威玄天上帝”,是主宰北方的最高神祗。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对镇武大帝信奉有加,封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至此才有“镇武”之称。其后,道家经文将“真君”和“上帝”两封号融合,“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的尊称方才出现。

其次,龟蛇二将非雷公。《神门口与镇武庙》一文称“雷公,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司雷之神,掌管天气。镇武庙中的龟蛇二将是为雷公。”此说亦误。龟蛇二将由真武大帝的腑脏变化而成,乃天门门将。民间传说:“真武大帝昔年修行时,不食五谷,把肚子和肠子饿得乱动不已,后折腾得真武大帝实在心烦,于是将其掏出来扔在脚下。后来真武大帝成仙后,肠子和肚子沾了灵气,变成龟蛇二将,成为守护天门的门将。”道经中便有描绘真武大帝“披发黑衣,金甲玉带,顶罩圆光,仗剑怒目,足踏龟蛇”的威猛形象。当龟蛇呈现动物面貌时,蛇身绕龟,昂首对峙;当配侍在真武大帝左右时,则是以人间战将面目出现。至于雷公的形象,《山海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可知雷公和龟蛇二将形象不同,职责不同。

再者,镇武庙会时间当为三月初三。而《神门口与镇武庙》定为四月十八。文章说:“镇武庙建成后,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庙会,香火很盛。听老人讲,沧州每逢遭遇旱灾,百姓便到庙里祈雨。”其实,四月十八是泰山庙神诞生日,真武大帝的生日是三月初三,故镇武庙会日应为三月初三。

此外,神门口的具体指向。《神门口与镇武庙》一文认为:“神像经过的巷子,称为神门口,供奉神像的庙堂是为镇武庙。”此说法牵强。民国《沧县志》不仅载及镇武庙,也穿插有对神门口的解释。卷四方舆志“古迹、坛庙”篇:“镇武庙,在严崇坊,明宏(弘)治九年建。神像为镇武大帝、雷公、闪电、龟蛇二将,均系木雕,精细无比。相传像由南方雕刻,随粮船运来,在麻姑寺渡口下船运入庙中,故至今尚有神门口云。”神门,也称山门,后演绎为神像初临新地时的迎接处。由此可知,神门口本指神像在运入镇武庙前落地沧州的第一站,即麻姑寺渡口。岁月迁流,人们逐渐把渡口沿岸一带泛指为神门口。令人不解的是,《神门口与镇武庙》作者行文时虽也转述了史料,但对关乎神门口位置的关键文字却弃之不顾,以致偏离神门口的真义。

明代以来,真武大帝的供奉极普遍。据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天下时,真武大帝曾显灵襄助。朱棣称帝后,诏封“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在武当山大兴土木,营建宫观庙堂进行主祀,武当山因此闻名遐迩。沧州镇武庙的修建正是真武大帝信仰扩大化的结果。

镇武庙是民国《沧县志》上的称谓,万历《沧州志》、康熙《沧州新志》、乾隆《沧州志》皆作“真武庙”。关于建造者,民国《沧县志》“镇武庙”词条并没有说明,查万历《沧州志·寺庙》知为沧州人李耀。“真武庙,在盐场南,沧省祭李耀建。”沧州城厢除城北镇武庙外,在南关亦有,具体位置在昊天观南。康熙《沧州新志·祠宇》载:“真武庙,明都御史刘焘建,在南关河上。”两庙之所以都建于运河岸边,和真武大帝的神格有关。作为北方之神的真武属水,能治水防火,镇厌水火之患,换言之,是百姓为祈免运河水患所修。镇武庙在沧州分布广泛,除此二庙外,民国《沧县志》又记载了“窦店、南顾屯、旧州北关、何官屯、皂坡、大三拨、王振还五拨、倪官屯、鄢四拨、郝五拨、小张官、新县镇”等12处。

大运河畔是个充满人文乡愁的地方,篙橹摇拨浪花激荡里造就了生生不息的繁华,孕育出独特的乡土文化意蕴,成为研究沧州历史文化绕不开的母题所在。考证治学,虽不至于如陈寅恪那般“对每字必求正解”,但亦要准确完整把握史料,循名责实,深究细绎。如此,方能揭示人文沧州的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