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沧州市疾控中心对2022年我市48567位居民的死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威胁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比达93.77%,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伤害)分列死因前5位,占全部死因的89.54%。
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患上慢性病人群逐渐增多,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看似平常的慢性病,可能有致命风险。
心脏病成“头号杀手” 且呈年轻化趋势
28岁的刘文鹏(化名)刚刚死里逃生,他是一名销售人员,因为工作忙、压力大,常常熬夜、暴饮暴食。半个月前,他到外地出差时突发心梗,幸亏送医院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死因前5位相同,心脏病占总死亡率的39.94%,成危害健康的“头号杀手”。
“人们常常认为心肌梗死是老年病,如今,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在我接诊过的心梗患者中,最年轻的只有25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一科主任王庆凯说,年轻人通常发病急,多是初次发病,且没有先兆,易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休克等危重症。也就是说,年轻人一旦发生心梗,猝死率比较高。
和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患心梗会更危险,也更应引起注意。
“天气渐热,又到了心脏病的高发时节。”王庆凯说,很多年轻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应酬多、压力大、熬夜,身体时常处于疲劳状态,这些都易引发心肌梗死。
“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以及肥胖人群需要注意突发心梗。”王庆凯提醒,如果出现胸前区压榨痛或闷胀感、牙痛、上腹痛、左肩痛等,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甚至出现濒死感,或者大汗淋漓、呕吐、气促、晕厥、心悸等症状,要尽快就医。
另外,部分病人在心梗发病前一段时间,常常反复出现短暂性胸痛等症状,要引起足够重视。
小毛病引发大麻烦 中年遭遇健康危机
相对于年轻人,中年人工作上的责任和压力更大,长期的负面情绪易引起内分泌失调,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易引发各种疾病。
“过了45岁,人的分泌腺开始退化,甲状腺、肾上腺、胸腺以及女性卵巢功能等器官都开始退化,抵抗力变差,威胁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糖尿病一科主任于文霞说。
有关数据显示,45岁至55岁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是11.5%,为40岁之前发病率的近4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从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
50岁以上的男性、45岁以上的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群体。特别是绝经后女性的骨质流失更快。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中年人对健康管理不以为然,自认为年富力强,等到疾病查出来,为时已晚。
当逐渐走下坡路的身体撞上日积月累的“小痛点”时,可能会引爆一系列健康危机。
“如果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小毛病很容易发展成大麻烦,甚至威胁生命。”于文霞说。
不让慢性病威胁生命 从养成好习惯开始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我市居民首要的死亡原因,累计占人群总死亡率的93.77%。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较快,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慢性病的急性发作绝非偶然。生活不规律、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是导致慢性病主要原因。”王庆凯说,大多数慢性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当它被发现时,可能早已经历多年的“壮大”。
由于慢性病病程长、迁延不愈,很容易给患者造成身心伤害。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产生悲观、抑郁等情绪,严重时还会反过来影响疾病的治疗。
与其庆幸劫后余生,不如珍惜当下。
“治疗慢性病是一场‘持久战’,要先从养成好习惯开始。”王庆凯建议,调整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人们应重视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同时,适当加强体育锻炼,调整好心态,有效控制疾病发展。
此外,要定期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