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古籍里的《诗经》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草木心 2023年08月10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这一根本遵循下说《诗经》,路径就清晰了,一是读懂,二是普及,三是用活。沧州作为《诗经》的再生地、传承地,沧州人对于推广普及《诗经》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

破“墙”走进 诗意阅读

《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如它的现实主义精神、风雅精神、抒情诗传统、赋比兴手法等。《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了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承,对于当代的文学创作、文化传承依然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先人的吟唱,今人读来的确有些难度。这么好的《诗经》,就是因为那些佶屈聱牙的生僻字把人们挡在了门外。原本产生于民间草根的《诗经》,变成了在小圈子里传播的文化内容。怎么让今天的人们、让青年、让孩子爱上《诗经》?不妨作诗意阅读。经典的解读有许多专家来做了,字里字外的意思,解释得明明白白,但把它作为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篇章来解读,宴饮、农事、战争、祭祀,去体会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体会官民生活和爱情婚姻,以及为人处世、治国理政之道等,我们不妨把它们抽纳出来,分门别类地去了解。比如《诗经》里光成语就有150多个,许多我们现在仍在用。如夙夜在公、山高水长、无所适从、小心翼翼、信誓旦旦等,从成语入手读诗就更容易。再比如,《诗经》中有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好句,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我们不必篇篇都读,从名篇名句入手,先精读再广读,也是一个不错的路径。

普及应用 埋下“种子”

专业研究的成果和规模可以扩大《诗经》的文化影响力,大众的普及同样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且更利于普及传承。可以让《诗经》进机关、进社会、进校园,比如在小学阶段可以做《诗经》名篇诵读,可以排练舞蹈、情景剧等。有专家认为一个小学生应该能够背诵20首《诗经》。一首诗,可能就埋下一颗诗的种子,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发芽。

还比如我们的廉政教育,可以以《诗经》中所崇尚的忠诚、廉洁、自律等精神作注,像《诗经·小雅·小昱》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告诉公务人员要有敬畏之心,始终视法纪为“雷池”,绝不逾越;《诗经·大雅·荡》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诉人们要守住初心,善始善终。

《诗经》是中国的、世界的文化瑰宝,作为诗经再生地、传承地,诗经更是沧州的文化自信。它的影响力一方面可以由热爱《诗经》的人们来作专业研究,扩大影响,如2002年在河间举办的国际诗经研讨会影响巨大,到现在全国各地已经有十几届了。《诗经》是沧州的《诗经》,应该让它和沧州经常性地产生关联。德治天下、琴瑟和谐、农耕底色、诗韵永传,《诗经》是我们的文化记忆、精神生活、美学向导。还有,像诗经爱好者“把诗经种在大地上”,让人们认识诗经中的花草树木虫鸟等。再比如,把诗经做成好的文创产品,与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民风民俗等结合,让诗经鲜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就是一种最好的传承。这些都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方式。

活化经典 打造文化IP

《诗经》这么美,蕴含这么厚重的人文思想,真正走进去,走回人类的童年,可以浸润人心,治愈现代人的浮躁。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珍宝,为我们今天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提供了范本和依据。走进、挖掘、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妨从我们文化的源头、原点开始,从《诗经》开始。

《诗经》是文学,也是历史,作为春秋到战国时期五百多年的全景记录,其现实主义的特点决定了它必定会在生活中留存颇多印迹。《诗经》流传民间,牌匾、器物、风物、民俗等都可以作为切入点。河间文化局原局长田国福收藏《诗经》版本、建诗经斋、出版《诗经长物》,都是很好的传承与发扬。108件带有《诗经》语句的实物,有纸制品、布制品、银器、铜器、木器、瓷器、陶器,内容涵盖请柬、婚书、贺喜、旌表、题词、贺寿、文房四宝及生活用品,用以表达人们对长辈的祝福、对后辈的祈愿、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沧州作为《诗经》传承地,这种文化资源的挖掘特别有意思,也有意义。同时一些文化的行动可以演变为习俗,如清明祭奠毛苌墓也可以沿袭,增进人们对于诗经传承的关注和兴趣。普及打造诗经文化,应建设一些与《诗经》有关的地标,君子馆、日华宫如果不复建,至少可以建诗经公园、诗经碑林,命名诗经大道,让沧州满城处处诗风雅韵,处处触摸到《诗经》的印迹和气息,让《诗经》真正成为沧州一张响亮的名片。像西安诗经里小镇、邯郸诗经文化公园,都对文旅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今天研讨《诗经》为什么?沧州人应该为《诗经》做点什么,才不负历史给予我们的这一文化遗产?不只要传承传播,还要创新发展,让这样一个伟大的文化载体,来承载当代经济社会、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留下这个时代的文化断面。比如以此打造一个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文化IP。近年来各地都在做传统文化,远的有杭州宋城、西安大唐不夜城,近的有河南“国潮”出圈,“唐宫夜宴”“洛神赋”“山海奇幻夜”爆火,都是把传统文化做成了“顶流”,都把优秀传统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可谓找到了开启传统文化持续“破圈传播”的“金钥匙”,是古朴文明的一种青春表达。

文化是一个城市最深层的力量、最深厚的软实力。《诗经》是最厚重古老的文化,完全可以打造大IP。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以成为爆火的舞蹈《只此青绿》,一幅画如此唯美地视觉化,当然也可以把诗经“活化”为当代人乐于接受、并且能够被打动的文化符号,成为流量巨大的现象级文化IP。我们可不可以打造一个《只此风雅》?守着这样的文化宝藏,沧州人要做的,就是类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再比如,我们也可以打造一个以诗经文化为主题的中式婚礼场景,把“岁月在御,莫不静好”“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对婚姻的美好祝福加进去,一定是很有仪式感、很有文化气息的令人难忘的婚礼。

沧州的先民为《诗经》传承做了那么多事,当今的沧州人理应把诗经这颗世界文化殿堂的明珠擦拭得更加明亮。让人高兴的是,有不少热爱《诗经》文化的人士在满腔热忱地做这件事。6月29日晚,由诗经之乡的人们自己创编演出的《诗经》演唱会在沧州群艺馆小剧场举行。诗思与雅乐同起,古意共新舞齐飞,流光溢彩,美不胜收。鹿鸣呦呦,伐木丁丁,桃之夭夭,蒹葭苍苍,14个节目,把《诗经》之美展现得美轮美奂、淋漓尽致。

打造这样一台精彩节目,可以循环去演,去乡村去学校,不断点燃人们对《诗经》的热情和热爱,让《诗经》在沧州、在全国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