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韩书运,献县人,在《中国青年报》《沧州日报》等,发表散文数十篇。
城邑之美,在于拥有精雅之园林。园林之美在于形神意胜之景观。年轻的沧州园博园如秀水芙蓉展现在世人面前。
观亭台榭馆,探幽径庭院,赏山水景致,恋花卉浓荫,依松石小憩,品诗联雅趣,纵情思放浪,做魂魄新梦。约友携眷一游,如饮三樽美酒,得视听之乐。
最好风景处,必在登高望远。园博园最高处是北山,山顶建问月亭。登亭南望,一池清水伴着荷花,是碧波湖。若是夜晚,夜色清幽,月光皎洁,月隐湖中,不见清波只见月,此湖不就是静谧的映月湖吗?仁者山,智者水,这里便是见仁见智的绝妙搭配。
多地有问月亭。始肇概出李白因永王李璘谋逆案受牵连,唐肃宗李亨降罪,被贬夜郎,经停古城恩施做客。月明之夜,清幽至爽,登上碧波山峰,把酒吟诵,对月抒怀,写下千古名篇《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虽身处逆境,叹人生短暂,但诗人却胸怀旷达,性情飘逸,为纪念诗仙此行,后人建问月亭。此亭曾有联云:有亭翼然,可许题诗玩明月;斯人宛在,曾经把酒问青天。晚清重臣张之洞也曾为此亭题联:亭如人好;月比山高。更有另一番情调。
园博园的问月亭题联更是别出心裁: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语道破月亏月圆,年轮更替,时空变幻。不仅让人想到1789年那场科考殿试。阅卷官将前十位优秀考卷呈给乾隆皇帝,皇帝更是文章鉴别高手,钦定一甲三名:状元胡长龄,榜眼汪廷珍,探花刘凤诰。有官员提醒皇帝,刘凤诰相貌丑陋,一只眼睛,居探花位有失朝廷体面。皇帝面试刘凤诰时心中不悦,出一联故意刁难:独眼不能登虎榜。刘凤诰明白这是皇帝以貌取人,但也不慌不忙从容对道:半月依旧照乾坤。意思有两层,时逢月半,正是圆月朗照时;而即便是半个月亮,依然统照江山。对得如此得体,乾隆大喜,当即拍板,本榜探花就是你刘凤诰了!
三光者,日月星。月是何方神圣,人间有心事不去问太阳,不去问星星而唯独去问月亮呢?因为月亮比太阳和星星更能引发人们无限遐思,寄托太多精神诉求。
在心目中,月亮就像跨越时空的老人。见证历史,阅尽人间冷暖,饱经沧桑兴亡。“秦时明月汉时关”古时明月,至今依然照寰宇。“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类繁衍生生不息,但个体生命非常短暂,而且世事无常,风云变幻,只有明月穿越古今,徘徊中天,按照自己的规律演绎着阴晴圆缺,也窥视着人间发生的一切。苏轼曾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意思是指人生穷通如明月,高高低低,时来运去,如月之盈亏,时圆时缺,周而复始,没有常消常长。望月思人生,无需深问,则能悟出其中道理。
血浓于水,骨肉亲情,最盼是团圆,也常寄情于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以诗抒发感慨,遥寄对好友的慰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逢,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我把心思托付给明月,一直伴你到龙标吧。王健想朋友了,但又不知道朋友在哪里,也只能以月寄托“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战乱中,白居易兄弟姐妹离落五处,也只能望月兴叹:“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见月思人,垂泪不止。
思乡、孤独、惆怅、无奈,悲苦之情也常孤身对月,发出感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银月悬空,青光满地,低吟孤独之心,浅唱情思无限。万重心事,可对月诉说。
园博园建问月亭,富含文化底蕴,最终还是为了设景。李白曾说“景无月不美”。亭虽小,伫立北山之巅,月到风来,凿湖纳月,月就成了亭与湖的主人。亦真亦幻,让游人联想翩翩。欧阳修的好友苏舜钦在苏州花四万钱买下旧园建沧浪亭,欧阳修感慨:“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沧浪亭建好后,又取苏舜钦“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得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内也有一池清水,荷花盈池,有联云:“千朵莲花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园博园沧趣园中有一画舫建筑伸入湖中,也是“清风拥翠荷,画舫月边行”的别致。
沧州大地苍远,天空高旷,风清月朗。人对月钟情,月对人眷顾。修建问月亭不单是造景,更是情愫,就连过客都深有感触。狮城贵客皆孙谔,一船明月过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