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张进才: 16篇“微文”记述“刘河间” 2024年01月18日

张进才

本报记者 哈薇薇

1月11日,本报刊登的《重新发现“刘河间”》一文在“大河人文”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后,读者张进才留言,称自己于2023年春节后,先后多次到河间市西九吉乡后刘守村走访座谈、查找资料,撰写“微文”16篇,发在朋友圈,引发关注。同时,张进才的“微文”还吸引来一位爱心人士,捐款5万元用以维修保护刘完素墓庙。

退而不休走访座谈

探寻名医故里历史变迁

今年72岁的张进才,是河间市西九吉乡政府的一名退休干部。他退而不休,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论述,张进才反复学习,很受启发。由此联想到金代医学大家刘完素,1000多年前就诞生在河间这片土地上,但他的学术思想和人文精神并未被很好地挖掘、整理出来,很多还停留在道听途说上。作为刘完素的故乡人,他深感有责任将名医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主动扛在肩上。所以,2023年春节刚过,张进才就出了门,目的地就是距离他家5公里外的西九吉乡后刘守村。

“我刚参加工作时,就在后刘守村蹲点,和这里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感情。听说我来搜集刘完素的相关资料,从书记到村民都很热情,也很支持。”原刘完素庙委会主任张聚生、副主任丁书和、成员丁春林,以及后刘守村原党支部书记丁书伦、村里的老中医丁福全全都为此聚集而来。经过深入沟通和座谈,张进才当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就写出了3篇微文。

他在微文中记述,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得胜回朝后,派元帅尉迟敬德率军到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修大佛寺,为牺牲将士大做佛事。当时河间府以东的渤海时常泛滥,淹没农田,民不聊生。河间知府请求尉迟元帅在河间府东10公里许(今后刘守村)修镇海寺,寺落成后,海水果然东退。随总兵周青当兵的族侄周伦(后刘守村周姓先祖)和拜兄刘熹(刘完素先祖),二人自此奉命守护镇海寺,后取名周刘店(后刘守村的前身)。1110年农历正月十五,一代名医刘完素在周刘店诞生,取名刘守真。

被大医崇高思想感动

记述刘完素前世今生

刘完素如何成长为一代医学大家?张进才说,这里还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刘完素幼年家境贫寒,6岁丧母。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也在他12岁那年一病不起。他眼见父亲被病魔夺去生命,于是含悲立志、发愤学医。一位云游此地的陈先生,见他勤奋聪慧,收他为徒,从此隐居华山。陈先生将毕生医学悉数传给刘完素。除从师父处习得医学经验外,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和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刘完素视为医学圭臬,他手不离卷、昼夜苦读、吸取精髓,20岁学成下山,行医路上刻苦实践,25岁时医名已传遍神州。

令张进才最为感动的,还是刘完素淡泊名利、一心救治百姓的境界。据说,金章宗的女儿病重,太医院的医生们多方调治不愈,病情越来越重。情急之下,章宗想到为母亲医治乳病、针灸为父亲治愈风寒的河间刘完素,如果能把这位神医请来,女儿的病尚有转机。但他深知刘完素为民治病四海为家,于是动用金牌,急召刘完素入宫。

为公主看病非同寻常,刘完素一边仔细询问公主的饮食起居、面色、身体等情况,一边悬丝诊脉。凭借多年行医经验,他断定是温病,于是开方煎药,连服3剂,公主病愈。为表感谢,章宗欲封刘完素为太医官总办,加封感恩院院主,但刘完素执意推辞,表示不想做官,愿一生施医于民。这令章宗十分感佩,当即封刘完素为“高尚先生”。

关于刘完素的医学贡献,张进才查阅了大量资料。1135年,瘟疫横行,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刘完素心急如焚,他义无反顾地担起救民灭疫的重担。他观察北方生活环境风大干燥,多食肉乳粟,极易引发热病,于是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创立“火热论”,重用寒凉药物,效如桴鼓,寒凉派因此得名。刘完素不仅对中医病机理论的提高有很大贡献,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也大有启迪。因其家居河间,又称河间学派。至今中医界依然流传着“刘河间专主火,一二方病必妥”之说。他一生著书立说、笔耕不辍,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素问药注》《刘河间医学》等书,为中医药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完素医名远播、著作等身,门人弟子、追随者更是数不胜数。仅从金元四大名医来看,除易水学派的李东垣,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都属河间学派。张从正和朱丹溪在继承发扬刘完素医学基础上,终成一代大家。

刘完素的出生地是河间后刘守村还是肃宁师素村?张进才经过考证得出结论:肃宁师素庙是刘完素的一个李姓徒弟所建,刘完素曾在河间府西李府设馆授徒,他去世后,徒弟感老师传授医学大恩,便将李府改为“师素府”(今师素镇),并建师素庙以为纪念。

张进才从村老中医丁福全处了解到,1949年以后,为纪念刘完素,河间县政府于1958年批准成立了“河间完素中医学院”(后改称河间中医学校)。时任县长槐洪驹任校长,老中医冯庆丰等为教师,而丁福全正是当年的学生之一。当时学校里大多是本地学员,也有部分学员来自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学校以继承弘扬刘完素的医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为新中国中医界培养了很多人才。

16篇“微文”发酵引关注

爱心人士捐资5万元

在历史的变迁中,刘守庙几经沉浮。

1200年,为患者奔波劳累一生的刘完素驾鹤西游,终年90岁。乡亲们万分悲惜,金章宗闻知,传旨河间府,为刘完素修庙筑基,地址就选在原镇海寺处,占地45亩,自此村名改为后刘守村。刘完素庙也叫刘守庙,是古庙宇式建筑,分正殿、前殿,东西两房,正殿中央塑有手托药葫芦的刘守真君(刘完素)坐像,侧有童男童女捧书侍立。正殿西偏南是刘守墓,墓直径三米、高五米,为青砖八棱形。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刘完素的诞辰,都有成千上万人来这里祭拜,缅怀这位伟大的中医学家。

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占领华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驻扎在献县西蔡村的日军大江部队,以修岗楼为由来到后刘守村,用刺刀强迫村民拆庙揭瓦,将刘守庙的砖、石、木料等建筑物品洗劫一空,历经数千年的刘守庙,瞬间变成一片废墟。

1989年,经省文物局文保处批准,河间成立“刘守庙复建筹备处”,发布复建公告,发动群众筹措资金。复建工程于1992年启动,1993年第一期“正殿”工程竣工,建成仿古大殿一座,占地120平方米,刘守墓也在原地基本复原。在河间市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刘完素墓庙恢复如初。

2002年3月22日,河间召开了纪念刘完素888周年医学思想研讨会。来自国家卫生部的中医专家刘海林感慨万千,郑重地对在场人员说,刘完素是功德之士,他的墓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一定要保护好。

2002年7月12日,韩国大田中医大学教授尹畅烈带领韩国访问团20余人,来到后刘守村。站在刘完素塑像前,尹畅烈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我们用最真诚的中国礼节,向刘完素老人家的塑像叩拜。他回韩国后寄回合影,只见信封上写了5个汉字:“保护好大庙”。

张进才的一篇篇微文引发人们关注,他的一位同学发来读后感:重修庙宇意义重,传承完素医德情。倭寇曾将其拆毁,焉知今日更兴盛。一位医者留言说,发掘整理一代先师刘完素的传记事迹,为中医发声,您老不辞辛苦,退而不休,晚辈佩服。还有一位不愿意留名的爱心人士自愿捐资5万元,用以修复、保护刘守庙墓。很多河间人也因此开始关注刘完素,张进才说,这更坚定了他继续深挖刘完素人文精神和学术思想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