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涛
踏着积雪,登上石衡沧港城际铁路沧州东站夯基。这个高高瘦瘦、戴一副眼镜、言语不多、喜欢聆听、喜欢登高望远的人,正是王林生,干河村党支部书记。
沧州东站夯基,筑起来不久,从这个角度俯视干河,既熟悉又陌生。沧浪渠舒缓臂弯两侧,黑柏油路,白墙房子,顺势生长,自然妥帖;与古老河道交叠处,芦苇丛生,水未结冰,野鸭戏游;远处古河道与近处两条铁路,夹着干河村,像一个双眼皮的大眼睛,瞳孔就是写有“学好上干河”的照壁。
干河,一个建村600多年的古老村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这里只是一个河弯,一个摆渡穿梭在河弯顶部,连接着一条交通干道。这条路,南可通山东、江苏、上海,北可直达东北三省。河不宽,但明显能看出,它是一条大河断流后的窄河。有人猜测,大河是黄河的弃支。如此形胜,留下了干河先民。
建村不久,为让过往行人渡河方便,先民刘庆珍带头,全村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河上建造了一座石木结构的小桥,接连起南北干道。与献县单桥,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又有先民在桥头井旁,搭建一座茶棚,供过往行人喝茶纳凉。道路畅通,歇脚方便,小村子渐渐热闹了起来。人们都叫这里为茶棚庄。后来,小河逐渐干涸,人们又称干河村。“学好上干河”的俗语,又从四邻八乡、过往行人那里流传到干河村,并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1
2012年,王林生出任沧县姚官屯镇干河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天,路过狮城公园,铁狮子的雄浑气势,让他停了下来。
这一停,王林生得知铁狮子是沧州的“城市原点”标志,也是沧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于是,王林生有了一个明确的治村理念,把“学好上干河”作为干河村的“原点”标志。
2017年,建设美丽乡村,许多村民提议,在地方铁路坡道对面,建一个照壁。挡着向北直冲村里的铁路大坡道,提醒过往车辆注意。自从有了这个坡道,虽没出过大事故,但碰碰撞撞在所难免。几番修改设计,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村里老板们争相捐款。
这个建议,一下子让王林生联想到“原点”。不但要把“学好上干河”写到照壁上,还写上干河文脉,刻上功德榜。
“德才楷模”张召强捐款40多万元,建了进村牌坊;
“公益楷模”刘志忠出资12万元,为村里学生置备了一辆校车;
“政德楷模”梁福香曾是干河村的党支部书记,多方筹资为村里打井、修桥、补路、开通公交车;
……
字虽少,传递的却是一种村庄的活力。
合乡并镇后,干河小学撤销。孩子上学不得不去3公里外马落坡中心小学。看到孩子们起早贪黑、风尘仆仆的样子,王林生看在眼里、疼在心中,找刘志忠、张召强,透露了心声,他们也正有意,二话没说,分别于2009年和2015年捐赠了3辆校车,解决了干河村民的一件大事。人民深有感触地说,这等于给各家省了一个劳力;安全多了,不用整天担着个心,下雨下雪时,孩子们再也不遭罪了。
照壁建成后,一来引导村民发扬学好向善文化;二来让外来人通过照壁很快就能了解干河。把健身器材等休闲纳凉设备,都安放在照壁北面广场。干河村独特文化魅力凸显出来。
时间久了,“学好上干河”已从照壁反射到全村老少的心里。村里有啥事,街坊邻居有困难,村民之间都热心相助。村里年年评选好儿媳、优秀党员,争当模范,向上向善的古韵流出新风。
在沧浪渠畔,遇上一个冬钓者,他讲了他与王林生成为朋友的故事。他喜欢钓鱼,沧州周边凡有水的地方,他都钓了个遍。一次,在干河村北沧浪渠钓完鱼回沧州,快到家了,一摸,手机没了。等到开车回到河边,找了半天,也没有。他确定,手机找不回来了。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走进干河村党群服务中心,正遇上王林生,在喇叭里喊了两遍,不一会儿,一个村民就把手机拿来了。
2
2016年5月,干河村美丽乡村建设启动,清拆难题让王林生直挠头。这时,省委组织部正在浙江举办“美丽乡村建设主题班”。王林生带着问题,参加了这个班。“精准滴灌”式的授课方式,让王林生脑洞大开。他在班上学到了如何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怎样做群众工作等招数。
回村后,王林生立刻投入实践。本着充分宣传发动群众、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的原则,组织多批次党员、村民代表和群众等,三上黄骅、一去青县,再在沧县境内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和现场会议,让大家发表看法、贡献思路,这样一来,大家都加入到了美丽乡村建设中来。个别户出了问题,大伙儿的舆论就淹没了它。群众热情特别高涨,朱金红提出建照壁,李厚岐提出修北道排水沟,“两委”班子共同商议村中道路拓宽。
道路拓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也是最难推进的工作。因为要清拆沿街的一些院墙,许多户房前屋后的宅子不让动,其中就有王林生的弟弟王林堂家。王林生深知,打铁必须自身硬,己正不令则行,他决定从弟弟家开始清拆。
站在王林堂院子外面的村路上,村委会委员王延林指着村路说:“清拆的那天,王林堂的媳妇趴在墙头上哭,不让扒。王林生拉下脸,叫施工人员立刻扒。弟媳妇一看大伯哥发话了,没办法,只好从墙头上下来。当推土机把王林堂家院墙推倒后,大家伙儿一看王林生先从最亲最近的人下手,确实一颗公心,就没有人再挡着了,后来大家伙就主动自发地拆除了。”
姚官屯镇党委组织委员包村干部蒋艳茹,指着半人多高的一摞日记本,说:“从美丽乡村建设开始,王林生书记开始记日记,到现在都60多本了。为清拆,王书记付出了大量心血。一次,累得犯了心脏病,多亏救治及时下了支架,才没有危及生命。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干河村乡风民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百乡联创千村示范村、‘乡风文明’先进村。”
看到这一摞日记,再看看王林生那瘦瘦的身体,会感觉到每个文字里都浸透着王林生的心血——
“今天,年近70岁的杨忠兰找到我,主动提出来处理自己家占公路的宅子。”
“看到拓宽道路时留下很多土,村里的建材厂出人出车出设备,义务把路两旁的土全部清理干净。”
“干河村清拆工作进展顺利,没有秘诀,就是村民们积极性高,相互带动。”
“一听说要建设美丽乡村,村委会主任朱金来第一个带头把自家的土房扒了;王宝贵家的老太太平时自己舍不得花钱,但是看见大伙儿大热天在清理垃圾,她买来很多冰棍给大伙儿吃。义务为村里劳动的村民更是数不胜数,现在村里形成了人人做好人、人人做好事的良好氛围。”
“站到60岁的起点,立在2014年的第一场雪里,回望31年的干河村班子生涯,特别是2012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别说村里的每个人,就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了感情。”
王林生的这些日记都是公开的,放在党群服务中心,谁也能看。人心都是肉长的,谁看了这些日记不心动、不想为村里做点好事呢?
3
蒋艳茹还告诉我一件事。干河村是一个富裕村,但是富裕村有富裕村的苦恼,存在着攀比乱花钱现象,尤其是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风气特别不好,在这个事上,村“两委”意见高度一致,一定要刹住这股歪风邪气,谁也不能讲排场、摆阔气。为此,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把制度确立为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打造乡风文明新气象。
村委会委员王延林,就在村上的红白理事会里,他说:“村里红白事,分三期进行改进。从不喝酒到不放鞭,再到不雇唢呐、舞狮,现在干河村一桌席,从原来的三四百元,压缩到了一二百元,不管穷富,家家都得按照这个规定执行。”
村民反应:“这个政策忒好了,以前老人去世后,怕别人说有条件不办,在老人身上打算盘,现在统一标准,再也没人议论了。”
大多数村民都有亲身体会:“过去一桌席,盘子叠起两三层,那些菜根本吃不了,可是为了面子,都那样弄,全浪费了。”
在第十六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颁奖典礼现场,王林生说:“作为干河村的支部书记我很荣幸,也很自豪,因为我们村村风淳朴,有着‘学好上干河’祖祖辈辈传承的优良传统,村里的事儿都是乡亲们干出来的。今天,这个‘沧州好人’奖,是发给干河村1100多名父老乡亲的,我是替他们来领奖的。”台下,爆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王林生为了让村民更理解干河,让未来沧州高铁东站前,这个美丽小村庄更有名气,他组织人力、物力编印了《干河村志》。
雪花在夯基上的王林生眼前飞舞。我用手机拍了一张雪里的“大眼睛”,说:“王书记,能描绘一下干河未来图景吗?特别是高铁东站建成通车后。”
王林生用手指着前方,说:“要利用沧浪渠,打造环村水系,围着水系栽种莲藕荷花、养鱼;围着环城高速种植梨树、桃树,打造干河梨花节、干河桃花节、干河采摘节等;打造集观光、游览、采摘、垂钓、农家乐等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建成村民及周边村庄人们早晚散步的环沧浪渠林荫小路。
王林生不但喜欢登高,还喜欢散步,经常端详沧浪渠边的那些树,想起刚开始村里没有一棵树,到现在到处都是树,他就感到自豪。
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有一次出差一周才回村,穿过朔黄铁道洞子,爬上地方铁路坡顶时,一道光打在车窗上,瞬间车窗成了一面镜子,他分不清车窗玻璃映出来的,是照壁还是他自己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