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去人和镇,总听到“兵支书”胡宗权念叨起他的战友,王文强怎么怎么啦。便记住了这个“兵支书”的名字。
人和镇是一个典型的运河小村,是著名美食流河火锅鸡的发源地,也是农村新型养老模式孝老食堂的发源地。
胡宗权就是这个村的当家人,这些年,在人居环境、移风易俗、村民志愿服务等方面做得风生水起,深得各级领导以及村民的由衷称赞。可是,在多个场合,胡宗权一脸认真地说,其实,王文强做得可比我做得好多了,在他的村子,他做了好多的事情,也有很多金点子……似乎看出我有些不太相信,说有机会,你可以结识一下。
一天,胡宗权专门告诉我,王文强回青县了,要不要见个面?
于是,在人和镇“快乐老头”工作室,有了我和王文强的第一次见面,奇怪,双方没有一丝陌生感。我是因为胡宗权的一再介绍,而他缘于在公众号读过我不少文章,都是关于人和镇那些历史文化的文字。刚刚落座,他便侃侃而谈,关于乡村振兴,关于文化赋能,关于火锅鸡的发展等。
健谈、热情、爽朗、有想法,这是王文强给我的第一印象。
王文强来人和镇,不是第一次了,这个村建了孝老食堂后,每次来都要捐款。这次回家,主要是参加青县电视台关于道德模范的一个节目录制,今年他当选了第15届道德模范。我因为承担为颁奖盛典撰写致敬词的缘故,得以约略了解到一些他的感人事迹——
他在石家庄创业发展并组建了家庭,虽然人不常在家,但对于生养自己的热土,一直念兹在兹。他经常在石家庄和老家之间穿梭,不知多少次自掏腰包,改善村居环境;对于遭遇天灾人祸的人群、贫困户,慷慨解囊,带头捐款……这些年个人捐款30余万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文强在路边上看见了一辆无偿献血车,从此好像上了瘾,一年两次献血,雷打不动,已经连续无偿献血50余次,累计献血总量高达18000毫升。
但是,我心里渐渐地浮起一个问号,何以一个人人称道的“兵支书”变成了“兵委员”了呢?
1月15日,青县第15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彩排之余,王文强再次去了人和镇,找会计办完了捐款手续后,刚刚坐下来,便“不打自招”地谈了行程:到老家时已近中午,陪着老娘吃了饭,接着,看望了几位贫困户,又带着他们去乡里的澡堂子洗了澡,这才匆匆赶到了彩排现场。
他依旧那样滔滔不绝,由人和镇的文化打捞,赋能乡村振兴,到如今红红火火的局面。还不忘郑重地提出,让我当一个人和镇的荣誉村民吧,我要尽份力……
话题不觉转到了他的家乡,他的作为,他的梦想。2018年5月,他高票当选了青县前吴召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成为这个村有史以来第一位“一肩挑”的村干部,他的爷爷、父亲多年担任村干部。耳濡目染,他得到了最初的从政启蒙,而部队大熔炉的磨炼,又让他增添了谋事干事的担当和敢打必赢的血性。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家乡,连续三年获评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县人居环境先进集体市级文明村、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王文强被评为县优秀志愿者,县扶贫先进个人、县优秀共产党员、县身边好人、县道德模范,还成了“沧州好人”,得了全国无偿献血铜奖。
2021年4月,为了“顾全大局”,他主动提出保留支部委员一职,外出创业。
离村那天,有的老党员,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说到此处,我分明看到,王文强的眼中似乎闪烁着一丝泪光,那一刻,我看出了他的不甘、他的不舍。
尽管如此,王文强依然通过各种方式,为村里发着自己的光和热。他说,毕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有个了解王文强的朋友,给他写了一首诗:许文强的江湖在上海滩/王文强的梦想在村里边//同是文强/不一样的故事/也会成就不同的传奇//一个叫刀剑故事/快意恩仇/一个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前者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后者可能留在了百姓心中//一种把经历交给了岁月/一种把奋斗赋予了时代//文强相同/许文强、王文强不同……
听了,座中的几个人都感动了,久久没有说话,王文强是谁?昵称新农村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