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贵珍为军屯惨案纪念碑敬献鲜花
日前,北京退休工人曹贵珍带着她发表在《军嫂》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不屈精神励后人》,来到泊头市军屯惨案纪念馆,将这本杂志和2000元钱交到了军屯村原党支部书记金凤文手中,充实馆史资料,为馆内设施修缮贡献一份力量。
距泊头市营子镇东北3公里的军屯村,树立着一座“军屯惨案纪念碑”。纪念碑东侧,有一座“日寇扫荡军屯遇难者纪念碑”,碑文中记载:“赵炳均,男,时年36岁,日军逼问八路军及军用品的下落,先用水灌后用刺刀挑,最后被割断气管而死……”碑文中提到的赵炳均,就是曹贵珍的姥爷。
80年过去了,站在墓碑前,曹贵珍敬献鲜花,默哀鞠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姥爷被抬到家里时,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伤口还在不停地流血,去世时只有36岁。”提起姥爷,曹贵珍再次潸然泪下。“姥爷的父亲是当时十里八乡有名的老中医,姥爷私塾毕业后,子承父业,行医乡里。抗日战争期间,姥爷是支持抗日的村干部,因为家有药房,附近八路军用的药品大部分隐藏在姥爷家。姥爷经常去与八路军接头,部队需要药品,他就趁夜深时悄悄给他们送去……”从小,曹贵珍就听母亲讲姥爷的故事。
1944年4月18日,由于叛徒告密,日军到军屯村扫荡,残害了村民4人,其中就有曹贵珍的姥爷赵炳均。日军一进村,四处搜查。在发现赵炳均后,日军把他带到村北的“李家茶馆”,吊在房梁上,严刑逼他说出八路军的藏身处以及军需物品所在处。他誓死不从。日军先用皮鞭抽,再用滚烫的开水往他嘴里灌。见一无所获,最后,气急败坏的日军用刺刀割断了他的气管。一年后,军屯村再遭不幸,发生了“军屯惨案”。1945年5月3日,日本驻献县淮镇的部队出兵大徐郭村,途经军屯村休息时有一个士兵掉队,被村长郭会义和青沧交支队地下侦察员崔玉民押送到八路军县大队。日军发现后,回到村里找。当时全村老少815人,没有一人说出日本兵下落。恼羞成怒的日军,血腥屠杀村民143人,其中包括58个儿童……
姥爷的故事、家乡的历史深深影响着曹贵珍,她立志要参军报国,却一直未能实现。后来,偶然的机会,她在老家集市上遇到了现在的爱人。人群中,他身穿一身绿军装,十分抢眼。不经意的擦肩点燃了爱情的火花。原来他是邻村的一个老兵。经过600多个日夜的苦苦思念和鸿雁传书,曹贵珍嫁给了这名军人。她默默地支持在部队服役31年的丈夫建功立业,一个人用柔弱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她多次被评为崇军尚武、爱国拥军的模范军嫂。
不忘国耻,铭记历史,激励后人。在军屯惨案纪念馆展室内,曹贵珍看到日寇使用的指挥刀、子弹盒、军队手碟等珍贵实物,目睹侵华日军残害同胞犯下的一桩桩罪行,愤恨之情油然而生。2021年夏,仅有初中文化的她,拿起手中笔,撰写姥爷被侵华日军杀害的回忆文章《不屈精神励后人》,在《军嫂》杂志第7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上刊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曹贵珍原是企业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2023年8月,退休后,她每次回到家乡,都会给小学生们宣讲红色家风故事,深植家国情怀,引导孩子们珍惜今天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立志报国,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