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我市深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系列报道之二 2024年05月12日

本报记者 王汝汀

立夏时节,旱碱麦生长迎来灌浆关键期。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绿色的麦浪随着微风起伏,一片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麦田里,农技人员王长松正忙着进行“一喷三防”作业。“看今年的长势,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咱得把病虫害控制住,确保旱碱麦健康成长。”王长松说。

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强调“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一年来,我市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让一片片盐碱地焕发出新生机。

实现盐碱地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为此,我市积极对接京津资源,推进旱碱麦科研平台建设,与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旱碱麦育种联合创新中心、旱碱麦种植中心、旱碱麦推广中心、旱碱麦加工联合创新中心已建成并运行;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创建的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已运行;6支入驻团队开展了旱碱麦加工利用、蔬菜水果饮料新产品研发等研究工作。

“旱碱麦种植,从种到收都要科学种植、精细管理,但很多农户没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意识到了,执行得不够标准。”市农科院旱作节水研究团队成员肖宇说,为此,他们研究出的旱碱麦“六步法”(品种选择、重施基肥、缩行增密、重度镇压、春季追施水溶肥、一喷多防)高产栽培技术,为旱碱麦标准化种植及增产提供了“样本”。为了推广“六步法”高产栽培技术,该科研团队相继“牵手”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黄骅市康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沧县建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建起试验田及旱碱麦标准化示范区,引导种植大户践行标准化种植技术。近日,这项技术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2024年度河北省农业主推技术。

立足于盐碱地资源高效整合、利用,渤海新区黄骅市还联合市农科院编制《黄骅旱碱麦生产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形成168项种植标准,并通过省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旱碱麦行业发展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