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高敬 黄韬铭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时代必答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答卷,铺展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 改革发力,以攻坚之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有重点、有力度、有成效的环境整治行动持续发力——
为蓝天常在,从2013年开始,三个“大气十条”文件接续出台,打出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的“组合拳”——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作用,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累计下达2000多亿元;脱硫、脱硝、除尘电价和超低排放电价政策实施,我国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税收优惠政策有力支持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
为碧水长流,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众多河湖实现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
为家园更美,各地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启动建设“无废城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我国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一项项改革举措,汇聚起持续攻坚的强大合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 制度护航,以共生之道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此后又把“草”这一重要生态系统纳入其中。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综合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说。
保护生态环境,要抓住“统筹”二字。“统筹”指明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发力方向。
我国全面划定“三区三线”,逐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加快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
我国还创造性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针对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党中央推动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让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成为硬约束。
近年来,一系列制度举措有力护航,我国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给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 转型发展,以方式之变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以改革之力,探索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有价之宝”。
今年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施行。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近年来,各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林业碳票交易、排污权交易等。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我国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贡献者和践行者。
美丽中国,渐行渐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中国正在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据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