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R

学习非遗技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操控无人机拍摄家乡美景……暑假期间,一些学生做起了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 这样的暑假更精彩 2024年08月01日

孩子和家长在运河区非遗传习所学习了解非遗知识

本报记者 张智超

合理规划暑假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放松身心,更能帮助他们提升实践能力、拓宽视野,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眼下暑假过半,学生们这段时间是怎么度过的呢?

领略非遗魅力

几天前,运河区非遗传习所公布了暑期公益活动课的课程安排,一共涉及7个非遗项目。13岁的宋玥逸看到消息后,兴奋得不得了,赶紧让家长帮她报了名。“刻纸、景泰蓝制作、铁皮焊接、书法……这个暑假,痛痛快快过了一把‘非遗瘾’。”宋玥逸笑着说。

宋玥逸是沧州市第八中学的一名学生。3年前的暑假,她就参加过运河区非遗传习所举办的暑期公益活动课。从那以后,她就爱上了非遗,每年寒暑假,都会参加运河区非遗传习所开设的公益课。

“我最开始是跟随胡效禹老师学习铁皮焊接技艺,他是市级非遗项目铁皮焊接艺术传承人,也曾是一名海军战士。通过学习,我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还了解了很多关于非遗和海军的知识。”宋玥逸说。

如今,像宋玥逸这样喜欢非遗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每节课有20个学生名额,名额一公布一般当天就能报满,有些课程甚至不到半个小时就报满了。有的孩子即使没报上名,也会来传习所试试运气——万一有学员临时有事来不了,他们就能替补了。”运河区非遗传习所公益活动课报名老师马振领说。

宋玥逸不仅热衷参加非遗课程,还经常和同学一起参观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我和同学对非遗很感兴趣,我们为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技艺感到惊叹,也愿意把它们传承下去。”宋玥逸说。

热衷公益活动

这几天,李文慧一直在为一个公益夏令营活动忙活着,参加这个夏令营的大多是孤困儿童。

20岁的沧县人李文慧是衡水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也是一名志愿者。7月初,李文慧从学校回到沧州,随后就参加了沧州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协会、沧州市义工协会组织的多个公益活动。她说:“只要能帮到别人,我就特别开心。”

其实,从2022年开始,李文慧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从事公益活动。

2022年,李文慧高中毕业。高考结束后,得知大姨和表姐都是志愿者,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她便跟着一块儿做起了公益。

李文慧第一次参与公益活动,是去沧县旧州镇东关村慰问老人。“那天恰好赶上下雨,我们早上7点多出发,下午1点多才回家。其间,很多志愿者被雨淋湿了衣服,但没有一个人抱怨。那天,老人们特别高兴,志愿者也非常开心。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帮助别人,幸福自己’。”李文慧说。

前不久,李文慧向沧州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协会提交了入会申请。“我上小学时,学校里有一位支教老师,他就是志愿者。那时候,我常听他讲做公益的事情,觉得他特别伟大。现在我长大了,也想成为和老师一样的人,帮助别人,把温暖传递下去。”李文慧说。

换个视角拍运河

傍晚时分,一架无人机从空中掠过,为夕阳映照下的大运河留下一段美丽影像。操控无人机拍下这段视频的,是19岁的王梓阳。

家住运河区滨河龙韵小区的王梓阳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而这架无人机,就是爸爸送给他的高中毕业礼物。

王梓阳一直特别喜欢摄影。初中时,每到寒暑假,他就经常到运河岸边拍风景。清风楼、肖家楼倒虹吸工程、谢家坝……都是他拍摄的对象。“运河是沧州人的母亲河,在拍摄运河的过程中,我对这条河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深深爱上了这条河。”王梓阳说。

这些年,虽然拍摄了不少有关运河的照片,但王梓阳一直有个愿望——换个视角拍运河。

高考结束后,爸爸帮助王梓阳实现了梦想,为他买了一架无人机。“第一次试飞时,我既兴奋又紧张,生怕操控不好,弄坏了无人机。不过当无人机飞起来后,看着显示器上的风景,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有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王梓阳兴奋地说。

“与普通摄影相比,我感觉航拍更难操控,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更多,但它也比普通摄影更有魅力。最近一个来月,我几乎每天都在练习航拍,希望能早点儿掌握这项技能,为家乡、为母亲河拍出更多更美的照片和视频。”王梓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