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沧州境内河流纵横,频繁变迁。大禹治水“禹播九河”大部分河流都在沧州境内。众多的自然河流及人工开凿的运河为沧州的水运尤其盐运提供了便利条件。盐运有陆运、水运两种方式。在古代,陆运只能用车拉或驴驮,运量少,受路况、天气影响大,效率极低;而水运一艘船的运量少则几吨,多则百吨,运量大,效率高,且成本低。
那么,除京杭大运河外,历史上用于水运及盐运的河流有哪些呢?沧州是如何实现“河海相济”的呢?让我们先看运河与渤海之间的水运河流:
鬲津河。鬲津河为“禹播九河”的九河之一,即现今的河北、山东界河漳卫新河。鬲津河也称老黄河,乃大禹在废弃的黄河故道上开挖而成,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大的变动。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尚书宋礼在南运河东岸四女寺村开凿6公里长的四女寺减河引运河入鬲津河。1955年,政府对四女寺减河和鬲津河按55立方米每秒进行疏浚,统一改称四女寺减河。1972年按照3500立方米每秒扩大治理,成为漳卫南运河系洪水主要入海通道,并更名为漳卫新河。
鬲津河一直是一条内地通海的水运通道,当年徐福东渡即自无棣沟转鬲津河入大口河出海。刘洪忠《鬲文化与德州》一文记载:到了秦代,鬲津河成为重要的交通航道。自此鬲津河沿岸的齐国故地饶安(今盐山县千童镇)成为繁华的商贸重镇及货物中转的码头。鬲津河下游的庆云同样也是这条航道上的重要城镇,在今山东省庆云县严务乡鬲津河畔曾经出土过古代冶炼遗址,据考证,过去严务曾经是修船的船坞。从现在庆云县崔口镇的地貌依旧可以看出当年这里的水运之发达,因为崔口是一个四面环水的高地,便于商船贸易往来。
鬲津河河道很稳定,两岸又是盛产长芦盐的煮(晒)盐之地(今黄骅、海兴、盐山,山东无棣一带),因此鬲津河一直是海盐运输的重要水路通道。
无棣水。现今盐山、海兴境内有无棣沟,就是原无棣水的一段河道。无棣水是大禹治水播九河时开挖的一条引河,位于鬲津河之北,虽不在九河之列,但历史悠久。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西周时期在今南皮、孟村、盐山境内,有一条古河道称为无棣水(取河道两岸开满妩媚的棣棠花之意,原为妩棣,后演化为无棣)。无棣水后经淤废和疏浚,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再次开挖无棣河。当时,唐朝为了扩大水运交通网,还在永济渠(今南运河)两侧,新凿了一些支渠。它们或者通向平原中部的产粮区,或连接东部的产盐基地,把那里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和内地。
柳河。康熙《盐山志》记载柳河为长芦盐运之北道。柳河,屡屡见诸古今史料,但《沧州地区水利志》无记载。据金紫衡《沧州盐运初考》记载:“汉唐以来,自沿海地区看,柳河实为北路之要津。按自今范家堡溯航,南经老盘庄,西过海丰(镇),西南经羊二庄,西经章武故城,盐山旧治北,西向捷地、长芦达沧瀛大道。”其部分路线与今天的六十六排干基本重合,与《沧州地区水利志》记载东汉时期浮水走向基本一致。今六十六排干南有黄骅市大堤柳庄、小堤柳庄,即因地处柳河岸边而得名。
康熙《盐山志》记载:汉高帝时就有柳河,柳河北岸有柳丘,柳丘上有柳亭。柳丘“土山耸翠,柳荫蔽天,左襟大海,俯瞰大河,棹歌帆影,荡胸娱目,亦胜概也。”可见当时柳河很宽阔,“棹歌帆影”说明船只来往运输十分繁忙。
浮水。浮水,又名浮阳水、浮阳河、浮河。浮水最先见于《史记》一书。据《史记》载,“赵之南界,有浮水焉。浮水在南,而此有浮阳(今沧县东关)之称者。”这说明,战国时期,今沧县东关一带就有浮水。
历史上,浮水河道南北摆动不定。民国《盐山新志》记载:“柳河者,汉晋以前清河(南运河前身)之支流,亦即浮水下游,元代以前漕运鱼盐之通渠也,西通长芦衡水。”比较史料对柳河和浮水的描述,笔者认为,两条河道在历史上某一时期其实是一条河道,只是名称不同。或某段时间两条河道是交汇在一起的,都是当时的水运通道,且为漕运鱼盐的水路通道。
宣惠河、石碑河(宣惠河北支)。今天的宣惠河流经吴桥、东光、南皮、盐山、孟村、海兴6县,是上述地区本地沥水宣泄入海的主要河道。宣惠河前身为黄河故道,史书称其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清乾隆五年(1740年),孙嘉淦奏开此河,借以宣泄上游积水,利国惠民,得名宣惠河。上游经吴桥、东光,南皮,借石碑河(现今的老石碑河)汇入捷地减河入海,形成宣惠河北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因石碑河水多,难以承泄宣惠河水,总制方观承议开南支,即现今的路线。南支新开,水流通畅,北支逐渐淤塞。宣惠河是沧县人民出行的一条主要水路通道,当年不通舟皆因淤塞所致,为解决水事纠纷,疏浚以后依旧可通航。石碑河是浮河以北的一条排水河道,也是一条人工运河。
捷地减河、兴济减河、马厂减河。三条减河其主要作用是为南运河分洪,明清两朝开挖,同时也作为人工运河通航。郑树彬《黄骅史稿》记载:“捷地减河为省级行洪河道,又名南减河或砖河,下游称浮河”,就是说捷地减河下游就是原浮河、柳河河道,自然有通航功能。《沧州地区水利志》记载:“马厂减河又叫靳官屯减河,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当时开挖此河目的有二:一是分泄南运河洪水,二是给马厂、小站、新城、大沽各驻兵地开一水道。”
上边讲的是运河以东通往渤海的一些水路通航河流,而运西和水运、盐运有关的通航河流还有滹沱河、漳河、唐河、长丰渠、通利渠、镜河等。历史上通往运河的通航河流还有很多,它们为沧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乾隆十六年,随着沧州境内航运河道的淤塞,盐运不畅,盐政中心开始移至水运更发达的天津,沧州盐业自此逐渐衰落,可见当年水路运输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