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大河小城 郭孟收 2024年09月25日

城,是北方的一座小城。

小城很小,小到一眼便可望到尽头。

河,是京杭大运河。

大河很大,大得足以装下所有的童年记忆。

小城偎依在大河边,恬淡淑雅静谧安然。大河用一湾清冽,抚慰着小城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大运河,携着江南的烟雨繁华一路逶迤而来。在城的南边又陡然转了一个九十度大弯。小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便先给了那条大大的河。橘黄色的柔光轻轻拂过河面,漫过堤坝,徐徐洒落在小城的每一个角落。小城也在此刻慢悠悠地醒来。

紧邻着河湾,低矮的毡布棚里,柴灶冒出的淡蓝色烟雾跟河上的水汽蒸腾融合在一起。冲进鼻腔里的味道就多了几分醇厚的泥土气息。这是旋饼,小城独有的一种美食。

肉与面团在做饼师傅的手上旋转盘绕,不消片刻即成圆饼,随后被放在柴火烧灼的陈年青瓦碎块上炙烤。曾几何时,这片片青黛历经风霜雨雪的浸染,而后又以浴火重生的方式成就了这一方美馔。至此,历数百年光阴,乡间土味的旋饼在这里便被赋予了更加厚重的生命意义。无论何时旋饼都是小城百姓的待客上品。每有贵客临门,一句“走,旋饼棚里说话”,必定是小城人豪爽的体现。而旋饼也素来是运河上纤夫船工和往来客商心心念念的美味最爱。小城旋饼的醇香,也随着大运河的迤逦而去,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运河人家习惯早起,小城的一天往往从运河堤下的赶早开始。天刚蒙蒙亮,赶早的人就已经熙熙攘攘。早市上的叫卖及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寻常的赶早无外乎就是早市上的买或卖,但运河边的赶早似乎绝不止于此。随处可见的各色早餐茶点让熟识或不熟识的人在这里遇见,总有说不尽的今古往事、唠不完的家长里短。

“她大姨,今儿起得怪早嘞?”“哎哟,姊妹,吃了没?跟我吃个饼卷去呗。”提着菜篮子的大妈热情招呼的是年龄相仿的熟人。

“那秦琼秦叔宝,胯下黄骠马,手持虎头錾金枪……”戴眼镜的大爷坐在长板凳上抿了一口茶,不急不缓地娓娓道来。

“一碗浆子,仨馃子!”冷不丁从一团白蒙蒙的雾气里冒出一声呼喊。

“来咧!”卖早点的摊主嘴里高声应承着,手脚麻利地从大铁锅里舀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递过去。四方辐辏的运河乡言俚语总无定式,既有塞北的粗犷豪放,山陕的朴拙敦厚,也不乏吴侬软语的温婉细腻。百味食事烟火人间,一声声,一缕缕的运河味道顷刻间将黎明前的天空点亮……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小城人念旧,时至今日,部分街巷依然保持着旧时的建筑样貌。斑驳的石板路,白墙青瓦挑檐高耸。与时下流行的讲究住宅私密性不同,房屋内的形制也多是一目了然的直筒式结构。院落方正简洁,正房以五间为最多。住上五间大北房曾经是多少代临河而居的人家最美好的向往。喝运河水长大的人性子直,住在这种一眼望到底的房屋里便如同运河行船一样直来直去,毫无遮掩,顺畅轻捷。

无分主客,双脚随意垂搭在炕边,炕沿的笸箩里盛放着自产的红枣和花生。虽然堂屋里桌椅齐备,但坐在炕沿上说话依然是小城人家最喜欢的待客之道。农家日子不讲酒肉丰腴,言语间却尽是安逸闲适神色悠然。

昔日漕运繁盛时,大运河上帆樯林立舳舻相接。借九达通衢之利,小城商贾云集,码头渡口更是车水马龙,酒楼茶肆鳞次栉比,好不热闹。早年,人们在运河岸边广植柳树。柳根深扎地下,盘虬交错,足可护岸固堤以防洪水,柳林则为河工纤夫们乘凉提供了绝好去处。每至盛夏苦暑时节,蝉鸣阵阵柳浪扶风。“蝉鸣夕照,柳林听风”俨然成为运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时光荏苒,岁月如川而逝奔流不回。古老的大运河从历史的烟云中一路走来,大河两岸的风土乡情也早已跨越千年沧海桑田,惟柳林葱茏依旧年年新绿。小城虽几经变迁却一如柳林植根水畔守望大河,历千百年风雨而初心未改乡音依然。

夜幕初降,小城炊烟袅袅,灯火阑珊,恰如繁星点点倒映在河水中。大河晏晏阒然无声,微风徐来,霎时金波潋滟水天无间。城与河在这一刻已然融为了一体。

小城依河而兴又因河而名,民俗沿袭,四时风物早已经跟大运河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汤汤大河也因小城的市井烟火而愈加和畅温暖。

小城很小,但那条大河里却流淌着他无比坚韧雄峻的魂魄。

大河很大,身边这座小城里也装着她穿越千年日夜轮转岁月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