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双十一”期间,各商家纷纷加大促销力度,以此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些商家竟然将营销短信伪装成验证码发送给用户。这类短信通常以“您的验证码是……”开头,但实际上却是一条广告链接。
日常生活中,各类短信不时在手机屏幕上弹出,到了每年的“双十一”前后更是呈现泛滥之势。曾经光顾过的平台、店铺迫不及待地提醒你有新活动、新商品,似乎消费者不接收几条营销短信,就没办法烘托出“双十一”的存在。即便有客户投诉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对消费者进行短信轰炸的商家依旧“乐此不疲”,毕竟对他们来说“骂声”也是“关注”。更令人气愤的是,如果按照提示采取了退订操作,营销短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增加了。
泛滥成灾的营销短信,带来的危害远不止是“扰民”。在“精准匹配到人”的广告分发机制背后,用户隐私信息遭滥用的风险更加值得警惕。对此,监管机构应加大对非法获取、过度收集使用消费者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处罚违反规定滥发广告短信的商家,加大非法推送促销短信的违法成本。同时压实电信运营商的责任,提高短信拦截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事实上,短信“轰炸式营销”,吆喝声虽大,“变现”能力却有限。消费者如果真要购买某个商品,商家不提醒也会买;如果不想买,商家发再多短信也收效甚微。商家应加强自律,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消费者的意愿,少在扰民短信上做文章,多在提高产品品质、提供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如此才能真正赢得客户、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