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芽剧社”成员表演京剧选段《卖水》。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11月20日下午第三节课后,婉转动听的京剧唱腔又回荡在沧州市运河区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每逢周二和周三的课后服务时段,学校“萌芽剧社”的成员都会在沧州京剧团专业老师王娟娟、李晶的指导下准时开始练功。
自2019年1月“萌芽剧社”成立以来,运河区实验小学就把京剧作为校园特色文化,持续创新教育模式,不断加深学生对京剧的了解,把传承国粹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
前不久,运河区实验小学还被河北省教育厅和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评为“‘京剧进校园演出教学基地’建设学校”。
“国粹”融入日常教学
英语学科看似与京剧没什么联系,但是,运河区实验小学的英语教师王媛媛在讲授《Fun with colours》(有趣的颜色)一课时,就将京剧脸谱引入了课堂。她用英语为同学们介绍京剧脸谱中不同的颜色,及其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在讲解完单词与句型后,她还让学生6人一组,针对京剧脸谱上的颜色,进行互问互答。大家在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加深了对京剧脸谱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美术课堂上,老师通过角色扮演和肢体定格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模仿京剧人物的形象及神态,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老师们会选取经典的京剧场景或情节,让学生以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予以呈现,并鼓励学生利用美术课上所学的技巧来设计京剧演员的服装、绘制舞台布景、制作道具等。
四年级的音乐老师则利用《说唱脸谱》这首节奏轻松明快的歌曲,带孩子们感受传统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区别,教学生京剧的唱腔和身段,引领他们去不断探索京剧艺术的“奥秘”。
课后服务时段,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也少不了京剧元素。除了“萌芽剧社”,扎染社团的成员们运用非遗技艺为京剧服饰上的云肩染色。京剧脸谱石膏画社团的孩子们,则用鲜艳的油彩将京剧脸谱生动刻画在石膏材质的脸形模具上。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每逢剧社活动,指导老师都会早早等候在排练场。大到身段、步伐,小到举手投足,一个眼神、一句唱腔,甚至一个字词的念白,老师们都严格要求,手把手地教,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直到孩子们达标为止。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这些十来岁的孩子们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更品味到了练功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备战”全市文艺汇演时,为了表演到位,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不断练习唱腔和身段,反反复复达百余次。为了取得最佳的舞台效果,在距演出只有半个月时,指导老师将原来的节目设计全盘推翻,重新进行编排。孩子们没有一句怨言,积极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演出前,一个孩子发起了高烧,老师怕他身体吃不消,就想让他在家休息。可这个孩子上午输完液,下午还未退烧就准时到场化妆、参加了演出。孩子们对京剧的由衷热爱和表现出的责任担当,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6年来,“萌芽剧社”的成员们多次参加运河区及沧州市的文艺汇演。孩子们以圆润的唱腔和优美的身段,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今年5月,在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河北省评选活动中,运河区实验小学选送的节目一举夺得业余组集体节目“十佳金花”和个人节目“银花”。
与京剧结缘 “小戏迷”走上专业路
“王老师,我考上了!”今年暑假期间,王娟娟老师接到了运河区实验小学毕业生李子轩打来的报喜电话。李子轩兴奋地告诉老师,自己已被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音乐专业录取。
李子轩是“萌芽剧社”的第一批学员。从二年级开始,她就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剧社活动,李子轩都会认真地练习唱腔和身段,下课后也是意犹未尽。回到家写完了作业,李子轩就对着镜子自己练起来。王娟娟老师也时常对她进行重点指导。久而久之,李子轩以扎实的唱功和娴熟的身段从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
2023年,已上六年级的李子轩和“萌芽剧社”的两名成员一起,在学校艺术节文艺汇演上表演了《沙家浜》选段“智斗”。舞台上,她将阿庆嫂的沉稳和机智展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凭着心中的那份热爱,昔日的“小戏迷”如今走进了专业院校,续写着她与京剧国粹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