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中华武士会里的沧州人身影 本报记者 杨静然 2024年12月11日

中华武士会部分成员合影。

民国时期,天津的中华武士会与上海的精武体育会遥相呼应,是当时中国最为著名的两大民间武术组织。二者如同武林双璧,共同书写了中华武术的辉煌,为传统武术的普及、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而在中华武士会的荣耀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它的成立离不开沧州武者的努力,成员中也不乏沧州人的身影。

揭开这段尘封往事的是张军,今年61岁,曾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运动大不同》栏目制片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导演。1978年,他随父母落户到沧州,从此与武乡结缘,并深深地喜欢上了武术。这些年,张军遍访武者、搜集史料,还拍摄了关于沧州武术的专题片,对武术的研究愈加深入。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张军了解到中华武士会的历史。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沧州武者,一个个从历史的长卷中走来,他们的形象在张军的讲述下不再是模糊的背影,而是有着鲜活故事与高尚武德的英雄。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就任临时大总统,将国号定为中华民国。从此,中国近代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件事对于武术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为了救亡图存,“尚武兴邦”“抵御外侮”的思潮受到有识之士的推崇,民间尚武蔚然成风。

张军说,天津的武术氛围本就浓厚,拳种众多,高手如云。当“尚武兴邦”的号角吹响,天津武术界的仁人志士纷纷挺身而出,开始了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

张占魁在天津武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他1865年生于河间后鸿雁村,自幼习武,初练少林拳,后拜师苦修形意拳和八卦掌,技艺精湛,有“闪电手”之称。1911年,他在天津开办“天津第一武馆”,任馆长,门下弟子众多。

“张占魁能开办‘天津第一武馆’,那名号不是白叫的,其实力可见一斑。”张军说,张占魁在冯国璋代总统卫队任过职,其间,曾现场缉拿暗杀冯国璋的刺客,使冯化险为夷。事后,冯国璋为表感谢,题写“闪电手”匾额赠给张占魁。

彼时,张占魁已经46岁,一直想为国家做些什么。

张占魁的想法得到了好友、武林同道李瑞东的支持。

李瑞东是天津人,慷慨大方、好结交侠士,经营着药铺、商行。在天津,他的拳法自成一派,也有自己的武馆。当时,已经60岁的他,也想干点事。

二人见面互诉想法,都有扩大武馆、振兴武术之意,一拍即合后,开始筹备武术会事宜。

二人虽有想法,但还需更多武林人士的支持。

李瑞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书文。

李书文,1862年出生于盐山县王南良村,自幼拜师学习八极拳,习练多年后,又拜师习练大枪。

据民国《沧县志》记载:李书文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穿纸震荡有声;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他技艺精湛,枪法、拳术出神入化,因此而得“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的美誉。他的名声响亮在镖行及武林各派之中。

当时,李书文从事镖局行当,和李瑞东交情颇深。听说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武术,他便加入进来,和李瑞东、张占魁一起商议武术会的事。

“当时,李书文有很多选择。如果不是李瑞东的邀请,他打算回到沧县继续传授武艺。另外,黑龙江巡防队统领派人捎信儿来,聘请李书文前去教拳。”张军说。

张占魁也在武术圈寻觅着合适人选。他通过师兄弟认识了叶云表。叶云表当时27岁,在北洋法政学堂教拳法,认识很多年轻的侠义武者。叶云表将武术会一事汇报给了同盟会在天津的领导人张继。

张继也是沧县人,1882年出生。他早年就读于保定莲池书院,1899年东渡日本,在早稻田专门学校(后改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他被推选为同盟会本部司法部判事及《民报》编辑人兼发行人;1911年底回国,1912年在天津任同盟会燕支部部长。

“张继到天津后,迅速开展工作,建立各种关系。他和冯国璋是同乡,交往甚密,多次拜访。”张军说。

冯国璋是河间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袁世凯称帝后,任命他为参谋总长。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后来,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1918年,冯国璋通电辞去副总统,返回河间故里。

一天,张继接待了一位被人推荐来的沧县老乡,叫马凤图。

马凤图,1888年出生于沧县杨石桥(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回族,幼随祖父、父亲习劈挂拳及摔跤等艺,并随舅父习八极拳;12岁时习劈挂、青龙等拳艺,享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的赞誉。1909年,他考入天津北洋师范学院,后来加入同盟会。

随后,又有多名“武林高手”加入进来。其中,有很多沧州人,如南皮张旗屯人王中泉、任丘三铺村人黄柏年、任丘圈头村人李玉琳、沧县东南乡小集村人霍殿阁……他们以武会友,以技传情,或守艺一生或惊鸿一瞥,如同繁星点点,汇成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璀璨的银河。

张继负责资金筹集与场地协调;李存义、刘殿琛、叶云表等作为形意拳的代表,张占魁作为形意拳、八卦掌的代表;李瑞东作为太极拳的代表;李书文、马凤图作为八极拳的代表……有了侠义之士的支持,武术会的筹备也稳步推进。

为了维系武术会的运营,李瑞东卖掉了200亩地,阎道生利用自己在绘画界的声望,为武术会捐赠画款,冯国璋以及一些天津商家也捐款出资。

他们原本叫中华武术会,1904年,梁启超著书《中国之武士道》,张继便提议,“术”乃技能,“士”乃人格,武术会不如改为武士会。因此,大家将名字定为中华武士会。张占魁还请冯国璋题写了“中华武士会”会名。

中华武士会从筹划到成立历时一年。1912年9月,中华武士会在天津河北公园里正式成立,叶云表担任会长,冯国璋任荣誉会长,李存义、马凤图为副会长。

1912年6月6日,天津《大公报》刊发《中华武士会传习所简章》:“该传习所由王法勤等七十七人发起,其学科分为速成科和专修科两种。其中,速成科每日传习两小时,五个月毕业;专修科每日传习两小时,两年毕业。凡在传习所毕业者均可得到中华武士会的徽章。”

1912年6月5日、13日,《大公报》先后发布了《中华武士会公启》和《中华武士会简章》。其中,在《中华武士会公启》中清楚地说明了成立中华武士会的目的:“今同人创设此会,募集击技名手,广设传习所,以求普及,期我国民自兹以往,变文弱之风而成坚强之习,以负我民国前途之重任。”在《中华武士会简章》中不但直接道出了中华武士会的宗旨:“发展中国固有武术,振起国民尚武精神”,而且对会员条件、入会与出会、职员设置、经费等均作出了规定。

截至6月30日,中华武士会吸引了数十人报名参加。1912年10月18日,中华武士会举办秋季运动大会,时称“中华武林英雄会”。

中华武士会的创办,是中国近现代武术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吹响了北方武林的集结号。

“可以说,中华武士会是民国初年北方第一个得到政府支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民间武术组织,代表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面貌。”张军说。

其间,武士会还派人前往日本东京,建立中华武士会分会,弘扬中国的武术文化。

1925年4月14日天津《益世报》刊载:“中华武士会为本埠唯一武术体育机关,矗立十数年之久……”

1926年秋,天津军阀混战,中华武士会会址沦为驻军之所,被迫停止了一切活动,但影响力未减。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中华武士会一批骨干南下,参与中央国术馆的筹建以及成立之后的管理、教习工作,中华武士会逐渐没落。后来,中华武士会一部分成员加入中央国术馆、河北省国术馆、天津市国术馆等馆,一部分成员在民间组织起了新的社团。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市民间涌现国术社团百余家,大部分武师出自中华武士会。

时光荏苒,中华武士会已成往事,但那些沧州武者的身影、他们的精神,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血脉,流淌在每一个热爱武术的人心中。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武术的根在中国大地上,愈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