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官厅小学的学生习练扇子舞。
近年来,沧县大官厅乡中心校积极鼓励各学校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勇于创新、深入实践,以特色教育助推学生全面发展,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校园文化。
“好人精神”我传承
在沧县大官厅乡,有一所以“全国支教模范”白方礼的名字命名的小学。
每年9月,新生入学后的第一站,就是学校的“白方礼纪念室”;每年6月,毕业生离开前的最后一站,依然是“白方礼纪念室”。伴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孩子们走近这位大爱无私的老人,了解他的感人事迹,感受“好人精神”。
以白方礼的事迹为蓝本,学校创编了童谣和特色课间操,开设了校本课程,总结提炼了“二十四礼”校园文化,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将“好人精神”入耳、入脑、入心。
学校还定期开展“学习白方礼品质 传承白方礼精神”主题活动,为学生播放电影《白方礼》,让孩子们画出心目中的“白方礼爷爷”,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关爱老人、心系贫困生、环保小卫士等公益活动。
为遭遇车祸的同学进行爱心捐款、勇救落水老人、发现火情及时通知大人并科学施救……多年来,白方礼小学的孩子们以实际行动向“白方礼爷爷”学习,谨记他“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作贡献”的殷殷嘱托,将“好人精神”不断传承下去。
以“扇”为媒促善行
一把小小的扇子,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可写、可画、可赏,颇具趣味性。同时,“扇”与“善”同音,象征和谐友善。为此,大官厅小学以“扇”为媒,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善行一生”的美好品质。
各班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讲解有关扇子的历史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其内涵。体育老师结合功夫扇的动作和古典音乐,编排了特色课间操——扇子舞,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加深对“扇”文化的了解。在课后服务时段,老师们鼓励学生运用宣纸空白扇进行创作,通过扇上题诗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孩子们用彩色画笔在扇上用心描绘,创作出“十二生肖扇”“国色天香扇”“脸谱扇”等精美作品;用塑料板、旧卡纸、木片和吸管等材料制作折扇,并在扇面上题字作画;还将传统与时尚结合,用纽扣、干花、彩纸、彩绳等装扮团扇扇面。在一年一度的“扇”文化艺术节上,孩子们更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多角度领略扇文化的魅力。
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大官厅小学的老师们通过扇文化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善”的种子播洒在幼小心田。班级文化墙上,孩子们的扇子作品创意无限;道德手册里记录的同学们的日常善行不胜枚举。小组长利用课余时间为组员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孩子们随手捡拾校园里的垃圾、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主动帮助低年级的小同学……
同学们还帮助父母做家务,为爸爸妈妈洗脚、捶背,主动为长辈倒茶等,并将其记录在日行一善道德手册上,逐渐养成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
同时,学生们积极参与“善行一生”实践活动,用爱心温暖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田径场上育英才
今年寒假期间,每天上午9时和下午2时,大官厅乡第一中学田径队的30余名队员都会准时到校,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专业训练。
作为河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从2014年开始,大官厅乡第一中学就把田径项目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抓手,重点打造。
学校通过层层选拔,组建了田径项目训练队,由专人指导训练。
教练们对训练项目、训练时间和强度进行科学规划,利用早、晚和大课间的时间坚持一日三训。烈日下,寒风中,教练们始终陪伴在队员们身边。他们巧妙运用体育器材(如绳梯、跳架、跳箱、杠铃等)增加训练的趣味性,结合日常训练自主研发体育教具(铁饼辅助训练器、腿部力量训练器等),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专项技术动作,提升运动水平。教练们还根据个人基础和水平的不同,为每一名队员量身定制训练计划,并与队员定期进行总结。遇到“瓶颈”,教练与队员一起找原因、想办法,全力实现突破与提升。
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教练们也非常重视对队员们的思想教育。他们经常为大家讲述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创造佳绩,为国争光的事例;密切与队员家长的沟通交流,让父母了解子女在训练队的表现和成绩;与学生谈心,明确做事先做人、立身先立德的思想,努力让田径训练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助力。
近年来,大官厅乡第一中学田径队的队员先后在男子跳高、铅球、110米栏等项目上刷新县记录。去年,在沧州市第十七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大官厅乡第一中学的3名队员共取得五金一银三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