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屈鹏 通讯员齐婧彤)昨天,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今年全市教育系统将全力推进9项民生实事,促进我市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同心共圆”家校社共育提升。发挥教育部门牵头作用,成立沧州市协同育人“教联体”。建强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劳动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形成沧州市实践育人平台资源目录,绘制资源地图。推进“社区协同育人书院”建设,丰富学生校外公益类教育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推广使用《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举办新学期家长第一课,开展家长学校课程实验工作,推进家长学校规范化办学、系统化教学。更新市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建强“大思政课”校外师资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骨干人才库,建设市级协同育人课程、教师资源库。实施家校共育聚力行动。持续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健全家委会工作制度,完善日常沟通机制,开通校长热线,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认真落实家校信息直通制度,教职工全员包联全体学生,完善校园矛盾协调处置机制。持续推进青少年学生读书专项行动,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科普、美育、体育活动。
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民生工程,8月底前完成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8所,建筑面积34809.54平方米。
财政贴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向具有我市户籍,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助学贷款。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办理流程,建立完善预申请制度,大力推进财政贴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更好满足学生贷款需求,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共同体、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共同体、特殊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积极开展教师交流、学生互动、资源共享、联合教研等活动,逐步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建立城乡幼小初高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定期开展校际交流。根据农村学校的分布情况和教育教学需求,组织专兼职教研员深入学校,开展多样化的教科研指导服务,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教科研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名师的积极作用,定期开展送教下乡、专题讲座、教学指导、师徒结对等形式的培训和交流活动。
“三名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主持人带头作用,组织工作室成员到农村、薄弱学校开展培训讲座、问题诊断、送培送教、班级管理论坛等活动不少于10次。承担校长、教师、班主任培训任务,探索在学校管理教学实践中培养骨干校长、教师、班主任的新模式,积极促进我市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阳光招生暨中考招生录取服务平台建设。落实“教育入学一件事”,实现户籍、房产、社保等数据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招生管理工作。研发中考网上缴费系统,实现考生网上报名缴费;优化平台报名、考务、录取系统,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实行全市集中扫描和集中阅卷;完善招生录取办法,继续推进全市高中阶段统一招生录取。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