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博物馆奏响文化乐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指尖挑拨琴弦间,声音如珍珠滚落玉盘般清脆悦耳。为琵琶弹奏者的精湛技艺折服之余,你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了解多少?
走进肃宁乐海乐器有限公司的传统乐器技艺馆,顿时开了眼界。作为二胡重要的发声组成部分,蟒皮因蟒蛇生长环境不同,薄厚、鳞格大小及油性不同,均影响着音色;京胡琴杆要精雕细选,竹节一节比一节长1公分,音色最佳;二胡马尾分为黑、花、红、白4种颜色,其中白色马尾音色最好;古琴每上一遍漆,都要在严格控制温湿度的条件下,自然风干半年……从拉弦乐器二胡到弹拨乐器古筝,从吹奏乐器笙到打击乐器扬琴,乐海公司从上百种传统乐器中选出12种代表性乐器,近500个工艺点,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将制作的主要流程步骤,进行艺术化展示,让人们深刻感受传统乐器用材的自然之趣,及匠人精神的真谛。
踏入传统乐器史料馆,时光倒流。从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乐器——骨龠,到民国昆笛;从大唐琵琶风采,到民国苏州评弹琵琶的小家碧玉;从唐宋末年的马尾胡琴,到民国瞎子阿炳的二泉胡琴……近百件历史遗存及复制品,映射从华夏文明的曙光,到近代传统音乐流变、交融、兴盛的过程。
今年8月份,乐海乐器传统乐器博物馆正式开放。历经30多年风雨历程,如今,乐海公司生产的扬琴、二胡、古筝、琵琶、阮等200多种民族乐器畅销国内及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民族乐器制造行业的领头企业,我们必须承担‘领唱’职责,将传统乐器博物馆打造成集收藏、展示、教育为一体的文化交流基地,向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致敬。”乐海公司负责人介绍。
购物休闲双体验
冷空气来袭,肃宁迎来了裘皮旅游旺季。
未进尚村·中国裘皮城,单看停车场中的车辆,就能想象里头的场面。“这些五颜六色的毛毛衣服有这么受欢迎?”进去一逛,瞬间觉得思想落伍了。
外面看着像风衣,里头却藏着毛毛内胆,时尚又保暖。即使外观为毛毛的衣服,有阔版的,有修身的,不同身材的人穿上都挺洋气。以前见着这类衣服从不靠近,这下,转着转着就忍不住试穿上了。
“哪种版型更适合我?”“别怕试,多比较比较。”店主张彤彤给这边顾客参谋完,又被那边的顾客叫过去。“从10月底开始,哪天都得卖二三十件。”张彤彤忙并快乐着。
2011年,尚村·中国裘皮城被省政府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商场变景区,游客慕名而来。尚村·中国裘皮城运营部经理尹月梅介绍说,目前已有500多家裘皮服装、毛皮服饰企业和商户入驻商城,年销售各种服装25万件,销售额达19亿元。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裘皮服装作为肃宁第一特色主导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肃宁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按照“创新、时尚、发展”的思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进华斯裘皮小镇、千亩裘皮服装加工园建设,打造集产业、旅游、生活于一体的“裘皮之都”。
产业园区成景区
一进万里镇源发针纺产业园,大大小小的针纺门店映入眼帘,进进出出客流不断。
别觉得这些店铺不起眼,听完一组数据,你定会对它们刮目相看:全县文化衫、保暖内衣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0%和40%,从业人员近3.5万人,年产服装2亿件,年产值60多亿元。
走进唯爱莎服饰,琳琅满目的卫衣、卫裤挂满店内。偌大的展厅里,不少顾客边逛边试,为自己挑选着合适的衣裳。
“这些衣服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店主韩江华笑着说。走进制衣车间,几块布料经全自动生产流水线传送和工人巧手缝制,成为一件件纯色的卫衣成衣;打包车间里,工人们一字排开,把成衣铺平,贴上印花,经机器熨烫,一件件或俏皮或简洁的印花卫衣诞生了。园区工作人员张刊介绍,为了让游客近距离了解从一块布到一件衣服的演变过程,园区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建成后“门店+工厂”的经营模式,将为游客打造全新的体验。
肃宁县针纺服装产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最初的边角料加工,经过近7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织布、印花、制衣、销售、科研于一体的产业链,成为肃宁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肃宁县以“建园区、强引领,塑品牌、拓市场”为宗旨,深度打造“肃宁针纺”区域品牌,着力提升“中国针纺服装名城”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发展工业旅游提供可靠支撑。“我们将不断规划完善园区环境及配套服务,对特色产业加强创意设计和品牌塑造,打造富有创意、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旅游项目。”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