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日
第06版:06

贫困村飞出“面花鸳鸯”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摄影 殷 实

王金明先后开发出60多种面花造型,深受消费者喜欢。

5月,以“面花鸳鸯”命名的面花加工坊正式投入使用,王金明夫妇高兴得合不拢嘴。

王金明做梦也没想到,当了半辈子农民,如今在扶贫第一书记的帮助下,竟和文化创意沾上了边。

他不但成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和中央美院的学生合作搞起了文创,年收入翻了好几番,又在央视新闻节目《朝闻天下》里露了脸。

立冬已过,44岁的海兴县张常丰村村民王金明,仍只穿着一件单衣,还忙活得额头上冒汗。这些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一个接着一个,面花加工坊里的蒸汽就没散过。

比这更热的,是王金明夫妇的心。

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当了半辈子农民,如今,在村扶贫第一书记张巍婷的帮助下,竟和文化创意沾上了边。

凭着研究出来的手工象形蔬菜汁面花,王金明不但成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和中央美院的学生合作搞起了文创,年收入翻了好几番。夫妻俩在央视新闻节目《朝闻天下》里露了脸,被称作“面花鸳鸯”。

村里来了带头人

王金明的家在海兴县苏基镇张常丰村。曾几何时,这里和他经营的熟食铺一样,也在十里八乡很出名,只不过一个是因为食品味道好,一个是因为村民日子穷。

“常丰”,是村里多少代人的美好愿望,这里土地盐碱,耕种只能靠天吃饭,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全村438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25户,是海兴县贫困户最多的村子,也是国家级贫困村。

王金明虽然不是贫困户,但日子也不富裕。

年轻时,他和妻子杨俊玲四处打工,修过水电、卖过小吃,还在县里的工艺美术厂做过窗帘和桌布。辛辛苦苦10多年,好不容易攒下点儿钱,在村口开了一家熟食铺,日子稍稍有了缓儿。可没几年,王金明父母的身体就先后出了问题,每年都要往医院跑几趟,日子又紧巴起来。

2018年5月,国家信访局督查室副调研员张巍婷,主动走出国家机关,走上精准扶贫之路,成为张常丰村第一书记。在她的帮助下,擅做辣椒酱的代淑凤,成了全国知名的“辣椒姐”;轧了几十年面条的齐福田,收到了来自海南的订单;农家妇女马玉娟,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直播一姐”,粉丝遍及全国各地;就连过去一直低价卖的旱地小麦,也磨成面粉,主打绿色纯天然,身价从每公斤2元多涨到12元……

王金明瞧着直眼馋:“张书记有思路、眼界宽,在不少人身上找到了闪光点,带大伙儿过上了好日子,可这样的好事什么时候能轮上我呢?”

很快,张书记就找到他,一见面就算起账来:“你们家一共种了10亩盐碱地,每亩收300斤小麦,卖粮食也就挣3000多元,就算全磨成面粉,一年才18000多元,要想多挣钱,还得想办法搞深加工。”

张常丰村的面食十里八乡都有名。虽然土地盐碱,村民只能靠天吃饭,可种出来的旱地小麦“大红王”,却也因此富含钙、钾等元素及植物蛋白,做出来的面食口感极佳。“听说你有美术基础,嫂子又在蛋糕店当过面点师,你们能不能在面花改良上下些功夫?”张书记给王金明指了一条路。

改良面花着了魔

张书记的一席话,让王金明夫妇瞧见了光亮,当晚就和面,准备起来。

传统面花造型无非那几种,鸡、鱼、花,还有葫芦……颜色也只有白色,馅料更是从没有过。夫妻俩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

自家院里种的菠菜、胡萝卜,碾碎榨成汁,当颜料和进面里。自家收的红豆,炒成豆馅,塞进面花里。至于造型,全靠王金明夫妇手工捏制,章鱼、熊猫、小青蛙……一个个活灵活现,表情呆萌。

两三天工夫,两个人就设计了五六款造型出来。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包着馅料的新式面花,一亮相就夺人眼球。“张书记捧着看了半晌,都没舍得下嘴。”那场面王金明至今难忘,“她一连叫了好几个‘好’,让我只管接着做,销路她负责!”

“张书记说没问题,那指定没问题!”王金明像吃了定心丸。

“办食品小作坊加工许可证,申请10万元无息贷款,在村里建起面花加工坊……张书记帮我们做了不少事。”有了后盾,王金明夫妻俩像着魔一样,脑子里全是如何继续改良面花。只要瞧见好看的造型,就用手机拍下来,连垃圾箱里的包装袋也不放过。有一次,他们去亲戚家串门,一进屋就瞧见铺着的床单上印着一个卡通人物,问候的话都没来得及说,趴在床上就一通拍照……

放下锄头搞文创

通过村里的电商渠道,面花订单像雪花一样纷至沓来,每月为王金明一家增加了三四千元收入。尤其今年春节前后,王金明夫妇两个月就收入一万多元:“雇了五六个贫困户来帮忙,订单多到不敢接。”

5月,以“面花鸳鸯”命名的面花加工坊正式投入使用,王金明夫妇高兴得合不拢嘴。

张书记在村里选了3个致富带头人,王金明就是其中之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前想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好,现在想的是怎么带大家一起致富!”王金明说出了心里话。

依旧是从擅长的事情做起,王金明打算把新式面花做得更好。申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海兴县万嘉农产品有限公司、参加《沧州市第二届文创和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在张书记的引导下,王金明夫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他们还和中央美院的学生合作,为面花设计新花样,如“嘴啃泥”系列、“母与子”系列。

眼下,他们的手工象形蔬菜汁面花一共有60多种造型,还开发出面花寿桃,深受消费者喜欢。“城里人管这叫文创产品,争着抢着花高价买,这一切都要谢谢张书记!”王金明说。

2020-11-12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摄影 殷 实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839.html 1 贫困村飞出“面花鸳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