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
第05版:05

世外桃源氧生园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彭欣宇 孙树伟 摄影 陈 雷

从“伤心地”到“‘吸氧’地”,速生杨在东光大运河畔扎了根,昔日白花花的沙土地从此翻了身。运河亲水平台、运动健身长廊、森林浴场、非遗展台……随着景点的不断打造,氧生园成为大运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以前下地干活,如今到林中“吸氧”

天凉了,东光县南霞口镇南霞口村村民史兰华和姐妹们,把早起“吸氧”的时间,从6时改为7时。

“吸氧?”“这是村里的时髦词,就是去氧生园呼吸新鲜空气。”这可真是挺新潮。

人员到齐,骑车出发,几分钟工夫就进了氧生园。“一晚上叶子就落了这么厚,跳完舞,咱把地上落叶清理清理。”大家说得正热闹,史兰华突然停下车子说:“你们先走,俺去自家林子里转一遭。”

远远地,史兰华就认出了自家的树。摸着树干上那凹凸不平的纹脉,“太快了,又是一年!”感慨着,她的思绪飘远。

白花花的沙土地上,稀稀拉拉的大豆、花生耷拉着脑袋。唯有雨水充沛,它们才能打起精神挺挺腰板。东光县位于运河东岸的这片地,土质沙化、贫瘠,孤立于104国道和京沪铁路之间,加之灌溉困难,每年只能种一季大豆、花生。忙活半天,一亩地也闹不几个钱。“到底咋办?”那时的她,天天都在为种与不种犯难。

“政府提倡退耕还林,免费给大伙儿提供杨树苗,每亩地每年还补贴70元。”2003年的一天,大喇叭广播的消息,让村庄变得沸沸扬扬。“还有这天上掉馅饼的事?”“荒着也是荒着,种就比不种强。”议论中,史兰华毫不犹豫地在造林协议上签了字。

“刨坑、埋土、浇水,全家人齐上阵,一天工夫就把树栽上了。”当时的场景,一直烙在史兰华脑中。一棵棵树苗,如沙土地上播种的希望,随着它们变粗、长高,贫瘠的沙土地渐渐有了生气。

起风了,叶子簌簌落下。一片叶子在脸边擦过,打断了史兰华的思绪,“走,‘吸氧’去。”走在林中,任凭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她出了林子,骑车奔向中心广场,骑着骑着哼起了小曲。

林子成景点,种树上了瘾

正值森林防火季,南霞口村党支部书记边洪军每天不去氧生园转一圈,心里就没抓没挠的。“这3000亩林子,是全村人的庄稼,有点儿火星,就有可能连着了。”他不上心哪行?

从树栽下那天起,他便养成了早起遛弯儿的习惯。“瞅见树,心里就敞亮。”嘴上说是去遛弯儿,谁家树该除草了,哪片林子该打药了,发现情况,他马上打电话通知树的主人。原来,他一直惦记着树的长势。

“没啥活儿,天天在林子转啥?”别人觉得无聊,边洪军却一向笑而不语。鸟儿在枝头唱歌,蝴蝶在身边飞舞,连随风摇曳的枝叶,仿佛都冲着自己点头微笑。尤其是夏日,走在林中,凉风拂面,心里多舒坦。

这种幸福感越来越强了。随着大运河沿线绿化工程的启动,这片林子有了雅致的名字——“氧生园”。“‘氧生’与‘养生’异曲同工,夏天,这儿的负氧离子每平方厘米近万个。街道上每平方厘米的负氧离子为上百个,公园里为上千个,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吧?”边洪军笑着说。

除了环境好,林中的景点也越来越多。运河亲水平台、运动健身长廊、木栈道、房车营地、自行车驿站……既有绿树掩映、曲径通幽,又有农家木屋、浪漫风情;既可骑行健身,又可休闲小憩,尤其是节假日,来这儿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风光,多惬意!这不,乡亲们一个劲地感慨:“林子成景点,大伙儿种树上了瘾。”

已入冬,树木褪去绿装,挺拔的躯干更简练、清楚。枝头几片顽强的黄叶,仍然在枝头尽情地挥洒。“运河来水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人们蜂拥跑过去。阳光照射下,蓝天碧水与树木完美邂逅,好一派美丽田园!

“绿水青山”成了幸福“靠山”

树成林,林成景,氧生园人气越来越高。

骑行爱好者钟情这里,绿树掩映、空气清新,蹬起车来好轻松;旅游爱好者青睐这里,听运河潺潺水声、林中鸟啼虫鸣,好享受;学生们特意来这儿写生,置身自然,细细感悟,画里画外都是美。

林子火了,乡亲们的性情也变了。

这家门口栽上柿子树、山楂树,那家把空地圈上篱笆,种上点丝瓜、豆角。“大伙儿‘吸氧’吸惯了,回到村里,脏一点儿都不习惯喽。”以前,人们可不这么认为。谁家随处倒点垃圾、泼点脏水都不当回事。如今,谁发现村里哪儿脏点,悄悄地就打扫干净了。“环境塑造人。”大伙儿越来越认同这理儿了。

如今,村民们一见面,字句不离树。“俺家树卖了两茬,每亩地就收入千来块钱。”“俺家第二茬又该卖了,卖完了再接着种。”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带来了真金白银,种树让人们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绿水青山’成了俺们的幸福‘靠山’。”这句话,成了乡亲们的口头语。

从南霞口镇沿大运河一路走到东光镇,这样的感慨不绝于耳。如今,运河沿岸东光段的13公里沙土地都种上了速生杨,涵盖9个自然村,树木达70万株,万亩速生杨林成了大运河畔一道靓丽风景。

如何让这片林子更风光?“申请3A级旅游景区,打造森林浴场、非遗展台,建野生动物保护基地,为人们打造慢生活、氧生活、研学生活、闲生活等多重体验。”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剧透的新规划,更让人翘首以待。

折回路上,路过观鸟平台,几只喜鹊在空中追逐嬉戏,一旁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林内的温湿度及负氧离子指数。仰望平台,一行字映入眼帘——“人间仙境‘舒心地’,世外桃源‘洗肺池’”。走进氧生园,体验大自然,想必,美好生活不过如此。

2020-11-16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彭欣宇 孙树伟 摄影 陈 雷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263.html 1 世外桃源氧生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