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
第06版:06

不容忽视的“16岁现象”

16岁左右是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的阶段,一些孩子对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越是父母和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儿,一定要和家长“对着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16岁现象”。

在校园中,“16岁现象”通常表现为不完成作业、厌学、逃学、脾气暴躁、顶嘴、打架、早恋、结交不良朋友等。

16岁是个“危险期”,从法律上看,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为减轻刑事责任年龄人,对其犯罪法律规定予以相应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还特别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从生理上看,16岁左右是未成年人的青春萌动期,对人生世事的感知、探求心大增,他们富于激情,善于投入,易受感情的困惑和伤害;从心理上看,16岁左右的未成年人,已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愿受过多的限制与约束,他们自控力不足、承受力差,难以直面挫折与痛苦,好走极端。

那么,作为家长,该给孩子哪些引导和支持呢?

对于这一年龄孩子的家庭教育来说,家长最难处理的问题,就在于“叛逆”“不听劝”,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叛逆,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家长们主要有3种表现:有的家长会认为这个叛逆的孩子是专门来折磨自己的,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有的面对叛逆的孩子,感到无能为力,完全失去了对孩子的掌控能力;还有很多家长感觉自己教育孩子非常失败,陷入深深自责中。

以上几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在面对孩子的叛逆时,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长对着干,而是由于长期的家庭教育或生理原因,还有环境的影响。叛逆期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短暂的一个时期,因此父母要无条件地接纳和爱孩子,帮助孩子们尽快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其次,父母要认知和改变自我。很多家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我并不了解,遇到事情并不能理性客观地去解决问题。有的家长自己也极端情绪化,没等孩子发脾气,自己就先发火了,那么家长这种不理智的情绪状态,很多时候就成了孩子叛逆的导火索。一定要先改变自己,把控好情绪状态,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第三, 陪伴是最好的爱。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处在混乱和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虽然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想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去处理和解决问题,但是他们缺乏相关经验,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是失败的,此时孩子非常痛苦,需要家长陪伴在身边, 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最后,父母要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关心孩子,但不能只成为孩子的保姆,一切围着孩子转,让孩子产生依赖性。可以暂时把孩子放在一边,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不是不管孩子,只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放弃个人的需要和夫妻间的交流。可以利用这点儿时间,夫妻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夫妻关系和谐对家庭稳定至关重要;也可以做点喜欢的事情,调整一下心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

解语助力嘉宾 张 静 苗 苗

2020-11-16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268.html 1 不容忽视的“16岁现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