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博物馆历史厅藏有一尊1986年出土于吴桥县新场村窖藏的北齐思维菩萨像。此尊坐姿思维菩萨像通高38厘米,构思巧妙,刻工细腻,是青石透雕而成,头戴三珠宝冠,背有头光,胸挂璎珞项圈,裸足,身体微前俯,右腿上屈平放于左膝,右肘放于右膝之上,右手以指支颐,以“半跏坐姿”坐于柱墩上,为国家二级文物。
佛教造像是传达宗教教义的一种美术形式,在形象、装饰、姿态、衣着等方面都有很强的程式化指向性,让人一看便知其宗教含义。思维像是表现觉悟证道的佛教教义形式。思维菩萨是佛教中“神灵”的形象。佛教认为“思维修”是一种高深的境界,必须经历“澄心静虑、坐禅入定”,摆脱十苦、离却诸欲的艰苦修炼,才能达到悟出“真谛”的境界。思维菩萨像最主要的特点是“思维手”,即稍侧头,屈手向里,以头指指颊的姿态。在目前已知的思维像中,都是采用了这一动作。
“菩萨”一词往往是指释迦牟尼的前生,描写他前生的故事在佛教中称为“菩萨本生”。据佛典所载,释迦佛为悉达多太子时曾于树下思维而悟初禅,因而其体态呈思维之相,以两手指支颐而做思考状。其腿部则为半跏趺坐姿,一腿自然下垂,另一腿屈起架于膝上。
思维菩萨像大约二世纪在印度出现,延续到四、五世纪。起初其佛像意义并没有固定,传入我国后佛像意义逐步确定。北朝时期的思维菩萨像,尊格相对固定,主要是悉达多太子与弥勒形象,而且这一时期的佛造像立体化增强,佛像的体躯比例适度,身体塑造由扁平逐渐变圆,衣纹也简括流畅,面部神态自然,丰腴甜美。沧州博物馆珍藏的这件青石思维菩萨像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作。
孙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