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问政”越发普及,老百姓有了更多可以发表意见、建议的平台。网络上的民意收集,究竟只是一种形式,还是能真正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这考验着民生工作的态度与水平。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近来得到网友好评,据统计,这一平台自2006年上线以来,累计促成解决民生问题200万件。人民群众在留言板上吐露自己的心声,政府部门在留言板上积极、用心地回应,并根据民意办了不少好事、实事,被称为“社情民意的集散地、亲民爱民的回音壁”。
对于老百姓来说,通过网络平台发表意见、反映问题,是一种相对快捷的诉求方式。但网络的快捷,不能只体现在反映问题的快,更应体现在回应民意解决问题的快。有网友反映,遭遇民生难题或是业务办理难题时,通过相关的网络平台进行咨询或投诉,往往在收到“工作人员看到问题后会进行回复”的提示后,就再也等不到答案。倘若留言板上那些包含热忱的建议、走投无路的诉求,通通在有关部门的冷漠下石沉大海,所谓的“问政平台”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也会让原本对政务平台抱有希望的老百姓寒心。
及时回应网络民意,也是积极落实“严细深实快”作风教育的体现。网友在政务平台的留言,往往包含很多民生领域亟待改善的问题,甚至有一些值得采纳的建议。对于事关民生发展的正当诉求和建议,不妨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正是因为公开透明、直达民意,能让群众与领导干部真正实现沟通交流,才能促成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实。政府部门对网络民意的关注,也会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政务服务的温度,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对于在网络上留言的老百姓来说,面对问政平台提供的发声机会,既要珍惜,也要尊重。有少数网友在网络平台的留言,并非基于正当的民生问题,而是单纯的个人牢骚,甚至充满肆意谩骂的字眼,这加重了政务服务的负担,理应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