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 萍 本报通讯员 刘 昊
在一艘10万吨巨轮上,共产党员、黄骅港高级引航员杨炳栋用流利的英文与船长问候交流后,便代替船长发出航行指令。“4006、061、FULL AHEAD。”在杨炳栋指挥下,船员驾驶拖轮缓缓驶入黄骅港综合港区安全靠岸……杨炳栋从事引航工作至今已有20年时间,他创新提出“逐点乘潮”理论,用计算机模拟研究黄骅港特大型船舶通航可行性,并推动实现了20万吨级船舶的满载通航,他安全引领船舶3600余艘次,引航里程十余万公里,可绕地球三圈。
疫情引航 惊心动魄中捍卫海上安全
身穿防护服,徒手登上几十米高的10万吨巨轮,杨炳栋又一次迎来艰巨任务。由于国外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杨炳栋在外轮上工作期间,需要连续几个小时不进食、不进水、不如厕,以确保防疫安全。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港口船舶引航员作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冲在涉外第一线。为了加强引航员的防疫工作,3月初,杨炳栋作为主编,组织国内知名航海专家、一线引航员、一线船长等专家,共同编写了《船舶驾引人员防控新冠肺炎英语手册》,供全国各大航运公司、全国各引航机构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船舶操纵,进出港靠离泊这一段,是技术难度系数最高的。引航员被称为“航海技术金字塔尖上的人”。在无风无浪的情况下,船舶也不能直线航行,必须根据水文气象、操纵水域、船舶尺度等诸多因素,协同指挥,才能将巨轮平安靠离码头。据了解,全国引航员只有2000多名,其中高级引航员仅有700多人,引航员一旦出错而造成事故,损失不可估量。所以,每一次执行引航任务杨炳栋都如履薄冰,他说:“对船舶引航要常怀敬畏之心。”
踏实钻研 冰区船舶操纵等多项研究填补学术空白
黄骅港综合港区航道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航道,长达60.5公里,但底宽仅250米。随着船舶大型化发展,2016年,为解决黄骅港综合港区20万吨级矿石船舶吃水受限问题,杨炳栋认真分析了20万吨级航道通航面临的问题。“大型船舶涨潮时才能进港,水位低的时候只能锚泊外地。”杨炳栋结合多年对进港航道、锚地及潮汐等观察分析,分段计算水流速度、风力等数据,提出了“逐点乘潮”理论,得到专家一致认可,推动实现了20万吨级船舶的满载通航。从此,码头离泊作业效率大大提高,给港航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杨炳栋说:“20万吨级船舶的满载通航是黄骅港跨入国际大港的一个标志。”
作为高级引航员,杨炳栋遇到过无数险情和挑战。2009年冬天,渤海海域发生了自1969年以来最严重的海冰灾害,在冰情最严重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杨炳栋多次连续工作20个小时甚至30个小时以上,多次化解了险情。“当时就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支撑着吧,大家都指望着我,再难我也不能倒下。”杨炳栋说。那次冰冻险情过后,他开始研究破解冰期船舶操纵难题。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杨炳栋总结出了一系列冰区靠离泊操纵技术。其中,“冰期船舶靠泊操纵技术研究”被中国引航协会评为中国引航(2008-2018年)十大科研创新成果;论文《冰期排冰靠泊操纵》,获得2017年中国航海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他的冰区船舶操纵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被全行业推广,这一成果不但对全国北方冰区的引航员、船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更对我国战略性的开辟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研究设计突发性大风预警与应用,在众多领域实现突破
每一次出发,背负的是安全与荣誉。每一次归来,收获的更多是思考。近年来,杨炳栋逐渐从台前走向幕后,将更多精力向培养高校航海人才和科研倾斜。自2017年起,他先后开始为天津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学生。2019年,杨炳栋成为突发性大风预警与应用研究项目的总设计人,为我国港口大型机械设备安全、船舶安全提供零延时的定制化新型预警,在众多领域实现了突破,完成了各学科的融合。2020年国际航海日,杨炳栋与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等10人一起被评为中国郑和航海风云榜十大风云领航人物。
“一个基层的引航员,有着最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又把自己的收入投入到科研领域,杨炳栋是个执著的人。”慕名而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程远,被杨炳栋的经历深深吸引,希望能够和他一起携手推动航海领域的智能化。